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难题。
初中对于很多孩子都是人生的第一个剧变期,如果父母心理上准备不足的话,就会被孩子的变化所震惊到,而且会在孩子的教育中显得手足无措。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身高长得太快,从初一到初二的一年间,就长高了13cm。有段时间我们没见,再次见到这个孩子就不敢认了。
不过,随着孩子身手体的急剧发育,他的心理却并没有跟上。最近孩子的状态很差,学习完全不在状态,成绩一落千丈。这下可把父母急坏了,可是偏偏还问不得,孩子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刚说不上两句话就会冲着父母大喊大叫,然后就再也不理爸爸妈妈了。真是把家长愁坏了。
实话实说,这种情况当然是很糟糕,可是远非最不堪的状况,有很多孩子遭遇青春期难题后,只能厌学、休学。这就是青春期孩子所面临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孩子自己都没有适应自己变化飞快的身心,另一方面升入初中后学科数量大大增加,作业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小学的基础不好,到初中后就会手忙脚乱,实在不知道从哪一科开始站稳阵脚。
还有就是家庭对于孩子的升学期望突然就出现了,因为在很多地方小学是没有升学目标的。就像一匹四处游荡的小马突然被套上了鞍鞯,这种压力和束缚是难以适应的。
于是孩子们就在这种剧变中,脆弱了、沮丧了,此种情形尤以八年级最为明显,因此又被称为“初二现象”。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机,酿成孩子的身心疾病,甚至更惨烈的悲剧。
那么,青春期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呢?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说法,青春期指的是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需要注意的是:男孩子与女孩的青春期时间会小有不同,一般而言,女孩是10-18岁,男孩12-20岁。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行为全方位突变的阶段,是自婴儿期后的人生第二个成长高峰期。这个阶段孩子最明显的心理行为特征便是:叛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对方的要求截然相反的态度、言行的心理状态。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具体表现有:总是与长辈对抗,不愿与师长沟通,甚至打骂长辈;厌学、逃学甚至退学;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等。孩子的逆反行为让很多老师束手无策,家长也痛苦不堪,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很多家庭甚至因此陷入危机,而苦于缺乏良好的应对方法和特别有效的化解危机的招数。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青春期会如何展开,也无法预测这个时期亲子关系会面临哪些挑战。然而,父母不必把孩子的青春期视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要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处理,就能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积极的过程。成为伴随孩子探索和成长的难忘旅程。不仅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也让家长自己收获更多的教育智慧。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需要有同理心,与孩子保持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是“陪伴”孩子。无论孩子在青春期多么叛逆,父母都需要在情感上陪伴他——共情他对无助感的恐惧,以及他对无法控制朋友的反应。对他的沮丧和焦虑失败...
告诉孩子:当年爸妈经历青春期时,也曾经生气或受伤,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我们不会走开,无论如何都会陪在你的身边。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坚定的立场。
二是对孩子的同理心。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拥有想象的自由,规划自己的未来和“我的青春我做主”,努力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们特别渴望获得父母的理解和认可,希望父母能够认同他们的观点,理解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家长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他们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积极回应。了解整个故事的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后,就可以进行指导。回应时,尽量避免用观点代替事实。你可以用孩子的原话来回应,表达你对他此刻感受或观点的认可,让孩子感觉自己并不孤单无助,从而达到与孩子共情的效果。
三是与孩子多些共同语言。父母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一大障碍是不在同一个频道,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互相防备。父母也经历过青春期,但时间的流逝让他们渐渐忘记了青春期时所经历的困难和精神挣扎。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现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表现与当年的父母有所不同。家长不妨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回忆一下自己青春期的心路历程、变化和成长。这样可以加深父母对孩子这个阶段的情绪和行为的接受、理解和包容,从而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的“糗事”,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