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心理成长课。
到现在,可能还有人要问一个小白的问题:我没有心理问题,又不想当心理学家,难道也需要让心理学的课吗?
首先,不要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因为90%以上的人都是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说自己没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即便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一定要成为心理学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呢?
简单的说,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也有助于活出真正的自己,把自己培养得更加积极、乐观、快乐,奔赴幸福的人生。
不过,大部分人对于心理学至今还有很深的误解,他们错误的把心理学理解为搞情感扯皮或者治疗精神·病的。
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刺耳,不过现在确实有一些机构把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调解家庭情感矛盾上。在正式的医院中,也有精神科诊室,专门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虽然如此,这面这种说法还是把心理学可以应用的领域想得过于狭隘了,套用网络用语:“是无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就是这样,心理学可以服务的范围表广泛,丝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与人类“行为规则”相关的事情,都可以归于心理学的范畴。
可能你注意到了,这里引用了一个术语:行为规则。
可是,什么是行为规则呢?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拖延症,也就是总是推迟该做的事。如果你没有心理学的常识,可能会认为拖延症是天生的,是遗传的,是无法改变的。
可是,当你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的无稽——哪里会有一种基因来专门管拖延呀!?基因也真是没事情可干了。
所谓的拖延症,无非只是大家的一种借口罢了,说到底就是害怕目标。例如,当我们想要减肥时,制订了一个目标远大的计划:每天做100个俯卧撑;或者当我们想要提高英语成绩时,订下来目标,每天要学习3小时的英语。
说句实在话,这样宏大的目标,只有对某一件事最狂热的阶段才会实现。然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每天持续不断努力的,一旦那股子热情散去,每天太大强度的计划就会成为生活的一种重负。别说是你,是个人就会退缩。于是便有了拖延。
当然,这只是拖延症产生的一个机制。它的另一个机制是“转换状态困难”。
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凡事最困难在于开始。而很多拖延症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会有多么难,而是压根儿就没有开始过。
那件事一旦成功的启动,后面往往就不会太困难了,因为谁也不会天天做着难比登天的事情。比如,你写一篇作文,是不是就会感到开头是最难的,往往是拿着笔在纸上晃几十分钟都没有开始,对吧?
如果你做一件事时,确实感觉开头很困难,那就不妨把这项工作肢解成多个小任务或小目标再开始做。
就拿上面做俯卧撑为例,100个俯卧撑很难,对吧?确实是有些难的。
那么,我们先成小组来做好不好?分10组,每组10个,这样难度是不是小多了,或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每天只做30个,这样会不会也轻松多了?
还有一种拖延症跟自身的行为规律有关。就像学习来说吧,有些人是视觉动物,有些人是听觉型的,当你了解到自己的这种特征后,安排学习最好是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可是如果你是听觉型的人,非要让人来记忆文字该如何处理呢?其实也简单,一方面可以适当强化视频阅读,另一方面,也可把文字转化成录音,用自己的听觉记忆来搞定。
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哪一种记忆类型呢?
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课程中会有一些心理测试的问卷,只要你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就会知道自己的学习类型,这就像是一个小游戏,还是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