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丛林之书》
《丛林之书》的作者吉卜林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一个生命的传奇。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列颠作家,还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据说当年吉卜林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时候,众人皆惊,一是吃惊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居然如此年轻,二是《丛林之书》的作者居然是穿西装打领带过来的。
这难道奇怪吗?
对于别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可是《丛林之书》给予读者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致于大家的想像中,作者一定也会穿着赤身兽皮衣的。
在英国文学史中,吉卜林的地位毋庸置疑,他死后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中,在这里与狄更斯、哈代等文学大佬比邻长眠。
在西方,《丛林之书》是孩子们的睡前故事书,孩子从小都要熟读它,就像中国语境里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样。
不过,这本书真正走向全世界人们的视野,恐怕还得益于它的动画片,尤其是2016年的电影《奇幻森林》彻底轰动了全球。
《丛林之书》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出现了1893至1894年的杂志中。最初的版本还是非常珍贵的,其中很多传神的插画作品,与美妙的文字交互生辉。
本故事以野性与人性的冲突为主要矛盾,揭示了人类与野兽之间的争斗与和谐共存的话题。它更接近于寓言或童话,各种动物不仅可以说话,还有各种各样的鲜明个性。神奇的是,这些种种并不扭曲故事的合理的逻辑性。
这个故事的开端并不出奇,在一次老虎谢尔可汗对于人类村庄的袭击中,人类小孩毛格利成为孤儿。幸运的是,毛格利被好心的狼爸、狼妈捡回,与四名狼崽一起长大。
在狼群的大会中,毛格利被黑豹赫拉以一头公牛的代价所救,并成为黑豹赫拉和棕熊巴鲁的徒弟。然而,老虎谢尔可汗却一直对于毛格利——这块曾经触嘴可及的肉——念念不忘……
在第三世界的读者看来,《丛林之书》并非是没有瑕疵的。因为吉卜林所生活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殖民主义。因此,作品之中也或多或少地被渗透了相关内容。
这也是该书一直被指责带有帝国·主义色彩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它的评价分成两个彼此割裂的阵营,各方箭拔驽张、互不宽容。
尽管这样吧,吉卜林仍然不失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对于20世纪的文坛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坎贝尔式科幻小说,就是在他的启发下被创造出来的。
这些对于我们一般读者或许有些太远,我们只需要读懂这些绝妙的故事即可。当我们打开本书,眼前浮现出茫茫丛林,那里正有成群的野兽们进行着生死较量,它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着,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奋争……
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都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