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诸神之战
追根溯源西方文学的话,总会说到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
事实上,按照地理位置来说,这两部分都算不上“西方”的文学,希腊已经是欧洲的最东部,很难说其中有多少欧洲的东西,希伯来文学就更不用说了,起源地在现在来说是中东。
所以说,“西方文学”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咱们姑且也这样说吧。
说起古希腊文学,就一定得说说《荷马史诗》。
这部史诗实际上是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特别是前者,被人称为西方文学的第一块丰碑。
甚至可以说,如果你读不懂《伊利亚特》而且没有希腊神话的一些常识,很多西方的小说或戏剧你是绝对看不懂的。
事实上,连很多古希腊时期的戏剧作品都是取材于这部史诗的。那我们先把《伊利亚特》的故事大概了解一下吧。
《伊利亚特》是希腊文的音译,翻译过来是“伊利昂之歌”,而伊利昂是特洛伊的别称。
当你在西方文学里面看到“XXX之歌”时,就一定要小心了。正常情况下这种作品都是战争史诗,比如《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都是如此。
因此,《伊利亚特》不出意外,就是讲的战争故事,具体而言,它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
荷马的《伊利亚特》讲的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这个故事开始于众神的一场争吵。在一次婚宴上,不和女神厄里斯把一个金苹果抛到客人当中,上面刻着“送给最美丽的人”。
三位女神——天后朱诺、爱神维纳斯和智神密涅瓦——全都不淡定了,都说那颗苹果是自己的。而众神之神朱庇特则决定让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小儿子帕里斯来决定。
帕里斯受到爱神的迷惑,把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因此激起了另两位女神的刻骨仇恨。
做出决定之后不久,帕里斯就乘船去了希腊。他受到斯巴达国王梅内莱厄斯的款待,却**他妻子、美艳绝伦的海伦,并说服她与他私奔到了特洛伊……
中国人读战争故事,最先关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我们在看待特洛伊战争时,也是如此,而实际上,战争的正义性在这个故事中是最不重要的,说到底了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就是一场狗咬狗。
实际上,西方发动的战争,通常没什么正义性所言,比如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一战二战,哪一次不是狗咬狗?
所以,我们读这部作品时,要更多地关注其中的各种矛盾,比如人与神之间的矛盾,希腊人与特洛伊之间仇恨,希腊人内部的冲突,众神之间的派系纷争……
正是这些矛盾和争斗,才使这部作品显得波澜壮阔、无比生动,在此基础上展开人物塑造,也显得各个人物有血有、鲜明传神。
如果让你写战争,一定会从头写到尾吧。但是荷马可不会如此平凡,《伊利亚特》只取写了这场十年战争中的一个小片断:
希腊军队中的大将阿喀琉斯与全军统率阿伽门农因为女俘的事发生了冲突。
阿喀琉斯恼怒之下,拒绝继续参战,结果希腊军队遭到了巨大损失,尤其是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也出战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