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家有青春期小女,怎能不被气死?
01 青春期的心理机制
青春期的躁动,主要物理基础是前额皮质。
这是大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的前额里面。
说起来这前额皮质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同小可,它**着是否判断、逻辑推理、行动能力和兴奋抑制,最让人抓狂的是这么重要的大脑部分却是身体里面发展最慢的一部分。
据英国牛津大学在199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前额皮层在12岁之前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到12岁时已经有了80%的功能,可是最后的这20%却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发育完成。
而不幸的是,青春期在一年的13岁就要到来了。
这就是初中生情绪化、叛逆、厌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因为前额皮层没成熟。
科学实验的结果佐证了这一说法。
通过脑部扫描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边缘部分并没有被激活。
青少年倾向于苛责别人,即使是他人的无响应也会被他们理解为恶意行为,有可能遭受他们的攻击。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会发现以前那个乖宝宝不见了,你可能会纳闷:难道是自家的孩子变坏了?或者是他在故意使性子?这些成长心理知识的匮乏是很危险的,既不能安慰自己也无法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自身的变化,我们也要调整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一些小方法:
比如,随身携带一张孩子小时候的可爱照片,当我们快要被气炸的时候,就看一眼;
心中默念几遍《心经》,让自己心静下来。
与此同时,我们要问自己:孩子到青春期后,到底是谁需要改变呢?我认为这是双方的事情,毫无疑问,孩子步入青春期,亲子双方都是毫无准备的,都会手忙脚乱。
孩子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在准备着不远的将来离开这个家,同时,他们也在彰显着自己的存在,迟早他们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己。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已经习惯于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在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对孩子的画像,这是我们认为的他们该有的样子。
这便是进入青春期的冲突大爆发的源头。
父母设定好的未来孩子的样子,与他们现实中的样子,或者他们想在未来有的样子十之**是不一样的。
比如吧,我希望女儿更加自信,在社交中更有主动性,然而事实上她的内心非常内向,而且有些胆怯,也有一点青春期孩子的通病——拖延。
于是父母就不淡定了,这哪里像我呀 ,这还是我的女儿吗?
当然,你的愤怒是正常的,因为孩子不可能完全像你,她更多的是要成为他自己。
因此,我们首先的转变应该是别管她了,我们应该先管好自己。
管好自己,就是接受现状,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越界。
02少说教,多示弱
最近我开始注意到:最近与女儿交谈时,她变得很少答腔了,似乎在听,稍微有些不耐烦。
我说得如此理性而热情,她却淡淡如水,这种情景让我一时手足无措、茫然若失。
后来的时候,我说着,她居然睡着了。
突然就感觉自己好无趣。
对于叛逆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做某事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喜欢它,而是因为有人阻止他们这样做,即所谓的“禁果效应”。
如果一个叛逆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没有引起大人更多的关注和反对,没有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认可,那么做起来就不怎么有趣了。
所以,作为父母,少说教。
说教的结果就是你想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偏不做,不让做的他们的干劲可大了。
所以,最好什么也不说。
如果您真的想与孩子互动,请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发现和女儿在一起最美好的时刻是当我让她教我一些东西时:
如何快速好问ChatGPT问题?
如何使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
总而言之,让她多做一些有存在感的事情,尊重她小小的个人成长。
我现在经常对她说的话是:
“妈妈年纪大了,什么都做不了,你得帮帮我。
”
她常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爱护,那个小时候的好女孩又回来了。
03回应请求而不寻求帮助
在与青少年打交道时,控制自己的帮助冲动很重要:
如果孩子没有向你寻求帮助,不要问“你想要这个还是那个?”但当她问你的时候一定要回应。
不一定是答应孩子要求的一切,而是要回应他的询问。
这里有两个含义——
接受孩子最终会离开我们的事实,并告诉他们,我们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青春期是孩子离开家庭、身心独立的准备阶段。
帮助他们独立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家长们也借此机会适应与孩子分离的现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真正享受回归的自由。
回应并不是溺爱孩子,而是让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只有心中有爱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更加坚定。
父母真的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是在关心的背后隐藏很多控制和心机。
父母应该有“不含**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意思是——
孩子长大后,比如额叶发育不全的时候,难免会做出很多对我们来说不合理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趁机侮辱、贬低孩子,而应该停止与懂得界限的孩子沟通,温和而坚定地阻止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吼叫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我们自己的情感灵魂需要更多的呵护。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家长都不同,每个孩子也不同,只愿他们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