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我有心理问题吗?教你如何做自我诊断。
01 何为“心理问题”?
你是不是也经常对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疑神疑鬼呢?我就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在嘀咕:“我是不是心理出问题了呀?”其实,心理问题是一个很严肃的事,这里我们来科普一下:
首先,按照心理学的划分,心理状况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
所谓的心理正常也并不一定就全然没有问题,它又可分为: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健康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问题”,它可分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然后呢,比这个更严重的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心理异常。
用比较学术的语言说就是:某种心理现象偏离统计常态,换句话说就是过高于或过低于这个正常值。
这种巨大的偏差,即为异常,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病态”,心理学上术语为“心理异常”。
很明显心理异常并非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可以涉足的领域,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了。
心理异常的几种典型情况:
严重身心疾病:如精神错乱;
神经症:比如抑郁、焦躁、强迫;
心理障碍:例如人格障碍、应激障碍等。
做一下小结: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是属于心理正常的,也就是他们远没有到病态的程度。
心理不健康的人存在心理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也十分严重,但是远没有到达疾病的程度。
说起来可能有些不直观,其实仔细想一下就明了了。
总之吧,心理状况大的划分就是正常与异常,心理异常就是平常所说的心理“有病”,心理正常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心理不健康即是我们所说的有“心理问题”。
02 怎么样判断发生了“心理异常”?
上面我们了解了一般性的心理状态的划分,那么具体怎么界定某个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呢?
心理学家郭念锋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标准,我认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下面贴出来,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总体而言,就是三原则:
1. 主观与客观的一致程度。
比如,一个人总是感觉自己眼前一个大石头,而实际上这个石头只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
再比如,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大明星,到处都有人向他喝彩问好,而现实情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他的认知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分歧,由此我们认为他的心理出现了异常,即“心理异常”。
2. 身心内外的和谐性。
即所谓的内在和谐性,什么意思呢?举例说明,当你遇到了喜事,比如儿子考上北大,这是不是应该喜悦呢?应该是吧,他应该高兴得要跳起来,他会与亲友们拥抱祝贺。
可是,儿子却用十分伤心的语气,向大家通知这个消息,这是不是就是“心理异常”呢?
3. 人格的相对稳定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标签,一旦形成都会极其稳定,除非是遇到重大的变故,否则不会轻易改变。
可是,我们发现这个却在最近表现得跟以往大相径庭,这就很可能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异常。
例如,一个视钱财如命的吝啬鬼,突然要买名牌、名车、大house,或者一个乐天派却突然变得像林黛玉一样多悲善感,这都是可能出现了“心理异常”。
郭老师认为:如果上述三个判断全为“是”,说明心理状态正常,哪怕其中只有一个为否,就像引起警惕,这有可能就是心理异常的信号。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心理异常的界定十分严格,一旦认定是心理异常,这就不是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应由精神科医生做临床治疗,药物和相关治疗手段都是法律允许的。
而针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哪怕是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就可以解决,当然也这是绝大多数人会面对的。
03 我有“一般心理问题”吗?
一般心理问题属于轻度的心理不健康,可以用下面的四个标准予在甄别:
1. 诱因
心理问题的诱因很明确,比如现实受挫、工作压力、做事失误等产生了内心的冲突,从而产生相对明显的自责、无力、烦恼等负面情绪。
2. 持续时间
这些消极情绪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说至少得两周以上吧,这时仍然不能自动消除的。
3. 社会活动
虽然有负面的情绪在身,然而Ta的理性并没有丧失,仍然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当然,可能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不如以前。
4. 特定发作
负面情绪只在某种情形下发生,并非是日常的状态。
在那个情形以外,这个人都是正常的。
04 我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吗?
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有些微妙,因为它再进一步就是心理异常,有时候确定难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一般来说我们还用这四个条件来判别:
1. 诱因
源于强烈的现实打击,该人体验到痛苦的情绪,比如委屈、悔恨、恼怒、悲愤等。
2. 持续时间
从第一次出现痛苦的情绪算起,持续时间至少也到两个月以上,不以超过半年为宜。
3. 社会活动
经常性暂时失去理性对言行的控制力;心理的自然修复难以凑效,单纯的心理咨询也难以助你摆脱痛苦;工作、生活与学习,以及与亲友同事的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 发作机会
痛苦不只是由刚开始的诱因所引发,相关的事情与物体也会激发相应的痛苦,存在一定泛化的表现。
最后再聊天题外话——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必须得有心理问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很多心理健康的人也会去做心理咨询。
比如, 马上要上高中了,去心理咨询一下自己应该在心理上做哪怕应对的措施,以及进行预备性的心理调试,这肯定是必要的,会让孩子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更游刃有余。
再或者,定期去找心理师做心理健康方面的养护,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高明作法,对于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是很有必要的。
你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吧,如果有赶紧去找心理咨询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