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教育专家的话能信吗?他们的孩子怎么样?
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往往无所适从,对于家庭教育这个全新的领域,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任何一点经验,于是我们只能求助于那些教育专家,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宝典和秘籍。
可是,可是总是时不时也传来一些关于这些教育专家的负面信息,说他们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堪,那么专家的话能信吗?
而且专家们的话也大相径庭,有时候则严重冲突的。
比如昨天看专家说:严禁打骂孩子,这会极大损伤孩子的身心。
结果今天另一位专家就来推广国学,说:棍棒出孝子。
关键是感觉两位专家都言之有理。
家长长期在这些所谓专家的噪声中,毕竟会无所适从,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只能越来越焦虑。
那么,专家的话能信吗?
我们提示一个参考的维度或许对您会有帮忙:不光听他们怎么说,还要看他们怎么做。
如果言行不一,那就先呵呵吧。
心理专家李玫瑾:女儿是学渣
李玫瑾的女儿上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5分。
然而她本人却在“夸夸其谈”教育之道,这……
其实,确实有很多家长家听李玫瑾老师的家教谭,她的观点很清晰,也没有过多的说教成份。
李玫瑾也分享了不少实用的家教小工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可是,她的女儿那样怎么说?
事实上,她的女儿学习成绩的确很糟糕,特别是数学,每次都不及格。
这种状况让李先师十分头疼,她在跟女儿谈心的过程中发现:女儿并不是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她学习很认真,就是有点儿学不会。
而她的同桌也不见特别刻苦,数学成绩就非常好。
在使用了很多方法之后,女儿的成绩终始不见提高。
李玫瑾幡然醒悟:这孩子恐怕是属于上学开窍很晚的那种,那就等等吧。
最重要是女儿能够健康长大。
于是,她跟女儿开玩笑说:成绩不好不怪你,是我们家的基因不好。
心态放开之后,李玫瑾老师的视野就开阔了,有一次她惊喜的发现:女儿对于乐器有着惊人的天赋。
于是她便重点发掘女儿在这方面的潜力。
果然不错,后来女儿顺利通过艺考,成了一名专业的音乐老师。
更重要的是女儿得以健康长大,光这一点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时值今日,女儿不仅不是李玫瑾的难言之隐,反而成了她说服千千万万家长的最长例证。
卢梭:抛弃孩子们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现代启蒙思想先驱之一,在历史上大大有名,可是你想不到的是他的孩子们……
卢梭的重要头衔之一教育家,除了享誉世界代表作《社会契约》和《忏悔录》,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开先河之作,一点也不为过。
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更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
今天经常提到的“自然后果法”就是源于卢梭的发明创造。
他主张把一切还给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就应该承担后果。
比如,孩子起床晚,就会迟到,就要承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这种对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理论萌发了现代教育理论。
这无异于在教育界掀起一次狂潮,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虽然卢梭是响当当的教育家,可是他对于自己五个孩子的作法才为人所不齿——诚然,当时卢梭的生活肯定算不上富裕,但他把自己五个孩子一个不剩的全部送人还是让人无法理解。
至今这5 个孩子,压根就找不到了,因为卢梭连给他们起名字都没。
只要老大的身上还剩下一张小卡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就再也没有去找过自己的这些亲骨肉。
无人知道他们是否会健康安全地成长,或者他们是否过得好,或者夭折了。
我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不一定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但至少也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吧,卢梭的作法真是叫人无语,尽管《爱弥儿》是一部影响教育领域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家长阅读。
梁启超:一门九才俊
教育家在家教方面身体力行做得最好的应该就是梁启超先生了。
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他是改良派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可能你没有注意到:其实梁先生还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
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兴办学校。
他提出了教育要培养智、仁、勇的人的教育理念,主张要对孩子进行兴趣教育、情感教育、志向教育、就业教育、家庭教育、哲学教育。
正是在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梁家九个孩子全部成为国家栋梁,人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其中以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最为有名,思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思永是考古学家,同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不光有伟大的理论,而且有对自己理论的成功实践,值得点个大大的赞。
写在最后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没有一刀切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无论是影响世界的心理学家,还是感动几代人的伟大教育家,都不能保证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大的胜利来自爱、尊重和陪伴。
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爱和陪伴,把重点应该放在关注孩子本身。
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帮助他走上自己的路就足够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生不是马拉松,正确的道路千万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