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回顾14岁女孩轻生始末,精神科挤满孩子原来是……
几个月前“抑郁症女孩凌晨从8楼跳下”,至今依然让人心痛不已。所幸事件的追踪报道中,女孩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生命危险,目前心理疾病也在治愈中。
评论区的所有人都在庆幸年轻的生命没有悄然逝去,都在悲哀孩子在最美好的年华中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留言中有不少人表达了对女孩的喜爱,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无知,甚至还进行了讽刺。 甚至有人质疑是妹子在摆拍,还有人影射妹子有心机表。可以看出评论中更多的是对抑郁症的漠视,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
无独有偶最近有一个很相似的事件上了热搜。
“如果我妈当时说我矫情,我就会跳下去!”
佳佳是一名高一学生,从小就成绩名列前茅。 出事前就读于市一所重点高中,目前因抑郁症正在休学。
事实上,早在初二的时候,佳佳就服药自杀了。他吞下了12粒药,然后被救护车直接送到医院洗胃。
佳佳说:“具体原因我不记得了,我也不想**。”他只是“有点灰心,并不是因为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按理说,如果孩子表现出自杀倾向,最好去接受心理评估。可是佳佳的父母并没有为孩子这样做,也没有好好跟孩子沟通。 他们觉得丢了脸面,孩子这样做让他们尴尬。
家长天真的认为:一旦孩子的情绪过去了,一切都会恢复如初。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佳佳的心里有一个黑洞。 他期待着父母的爱、理解和支持,但得到的却是批评、攻击和质疑。
在抑郁和痛苦的至暗时刻,佳佳会抱着毯子寻求安慰,因为父母可能只是告诉他“你的悲伤没有用”。
但是毯子无法回应他,他的病情无法缓解,亲子关系也无法滋养他,佳佳只能“自养”。 在他患上抑郁症之前,他被要求暂时休学并呆在家里,父母这才隐约知道了什么。
佳佳在生与死之间犹豫:“我要自养。至于那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自养,能维持多久,我也不知道。”可是家长们却只为孩子什么时候上学而发愁。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症》讲了另一个抑郁症的故事。
钟华,一名高三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抑郁了。起初,他只是心情不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感到一两周的不舒服。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外界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片混乱。
他自己分析了抑郁的原因,因素有很多:
即将面临高考,学业繁重;
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有时会和同学发生矛盾;
家庭气氛总是很紧张,妈妈从小就要求我要考高分。
和孩子站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帮助
有媒体曾报道过一些家长难以想象的场景——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小儿精神科下午门诊截止时间是4点30分,
可是已经是下午6点30分,医生还在不断的接打电话。
这里的主治医生表示,儿童诊所加班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早上七八点下班,经常工作到半夜。因抑郁症来就诊的儿童占门诊量的70%。有一天,他看了14个孩子,其中9个因严重抑郁而无法上学。
与十几年前相比,病房里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激增,以至于一些13岁以上的孩子缺少床位而不得不转入成人病房。
《2022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4%属于重度抑郁症。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抑郁症。是的,现在的孩子吃饱穿暖,精神生活丰富多,他们的条件比他们的父母好得多。
另一个现象也是触目惊心。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生育率越来越低,对孩子的期望却越来越高,孩子能感受到的压力是父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有位心理专家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未来的样子,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希望被看到、被尊重并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这就使我们有机会共情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也有和孩子一样的愿望,只要我们记得儿时的感受,我们就能与孩子站在一起。
当我们想督促孩子学习,却因为孩子不努力而生气、难过时,我们可以回想小时候,因不努力而被父母责骂的情景;
当我们希望孩子吃苦、自律、坚强的时候,当你没有成绩或者犯错误的时候,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童年,当你犯错的时候,你偷懒的时候,你希望父母怎样对待你;
当我们指责孩子脆弱、无知、想太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小时候我们向父母展示真实的自己后,是如何被忽视、压制、评判的。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父母,但他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帮助孩子成为身心和谐的人,是对我们给孩子最美的人生礼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