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家人,为何总是一语不和?

文/龙爸开讲
亲密的家人,为何总是一语不和?
为什么在外面都是谦谦君子的一家人,一进家门就像吃了枪药,一言不合就开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时候并不少见,比如——
“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养大,你就算卖身给我也不算过分!”
“你这样好吃懒做,将来到婆家不被打死才怪!”
“就知道怼你妈,你还是人吗?”
“我们供你吃供你穿,你啥就这么不懂事儿”
语文课本里有句名言: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我看上面对待家人的话也不输于此,可谓句句如刀、字字诛心。
可怕的是这些恶毒的言词就像钉过钉子的墙面,虽然钉子被拔了,钉痕却依然清晰触目。
这些伤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深藏在他们的记忆中,随时等等被揭开流血……
这种情况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至亲,为何就要出口伤人呢?
01 认不清自己的界线
在很多家庭中的密雷区就是“学习”。
孩子做作业拖拉、错题多、学不会,这些问题都让家长抓狂。
网上经常有清北的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
怎么说呢?这种父母是跨界了,有句老话说得好“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这是孩子写作业出问题的根源。
父母总是责任心太强,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
这就是“过度干预”,总被监视着干活儿,孩子当然很难受,毕竟谁也不愿意当傀儡不是?
可是,如果孩子特别乖,很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这种情况就好吗?也不行,过分的融合,会让他分不清楚自己还是他人,弱化自我意识的危害更大。
于是,冲突再所难免,而且会不断的升级,在心理学上把这些等级一般分为蓝色、H色、橙色,最严重的情形是红色。
如果双方做不出有益的调整,彼此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后导致认知混乱、情绪深卷,越陷越深,直至出口伤人。
02 分离性焦虑
父母们的潜意识中都有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的企图,这会形成一种对未来分离的焦虑。
而他们留住孩子的方式是让他长不大,用伤人的话打击他们,尽管这种作法可能只是父母下意识为之。
“妈妈的话像小刀一样扎得我心直流血,血都快流干了,感觉自己直是糟透了。
”“从小到大,都是一路被骂过来的,所以我一直都很自卑。
”“一直都认为自己生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
最深的伤害是来自于家人的恶语。
父母的否定,会直接碾碎孩子的自尊,拉低其自我价值感,促使他成为一个自卑的人。
从此“你真差”“你不配”成为他们自我认同,在他们的人生航程尚未开始前就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人性的错综复杂不可于此。
在显意识中,家长一直在骗自己,认为自己**孩子是在进行挫折教育,是望子成龙的一种表现。
可是在潜意识中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父母不断的打击孩子,可能只是为了让他们永远留下来陪伴自己。
人性的阴暗可见一斑。
03 物化价值
有句名言: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
这其实是一种物化倾向,人们习惯于钱财和物品来衡量一些无法定量的属性,比如情感、尊严、生命等。
养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家长就把孩子当作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工具。
比如让孩子成为迁怒的对象,有点气就向孩子发作,让他们成为一个出气包。
如果孩子反对,他们就理直气壮的说:“你不听父母的话,你是人吗?”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提款机,孩子稍有不愿意,他们就出甩出来一句:“养你这么大,你卖身养父也应该!”
还有些父母把一些坏人格全丢给孩子,于是孩子成为懒惰的、丑陋的、不思进取的、怯懦的……以显示自己的完美,感觉“我很好”。
在某种程度上说,父母即使做得再过分,其实也跟我们的坏心情关系不大,你管不了他人,却可以管住 自己。
因此,你至少要做以下两种准备:
01 理解、接纳父母的心理缺陷。
除了一些过度自恋和暴力的父母外,许多父母都是在下意识或一时冲动的情况下伤害了他人,他们很快就会为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并试图弥补。
如果我们能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也许你会明白,眼前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是受害者,他们没有经历过被“支持”和“肯定”的经历,所以他们的性格非常脆弱、自尊心很低。
他们或许在物质上富裕、慷慨,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他们仍然是彻底的“贫穷”。
他们无力承担真正支持和鼓励的美妙礼物。
毕竟,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这种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消除和消除他们伤害性言论的后果,而是要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尽量避免自己被伤害。
02 守好自己的边界。
要有意识的一点一点地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划清界限。
什么是你自己的事,什么是你父母的事?
这些情绪是你自己的还是你父母的?
这是你的意见还是你父母的意见?
将认知、情感、行为一一区分和明确。
同时,也要尽快修复那些受损的自我价值。
当你意识到父母严厉言辞攻击时,不要太当回事,他们这些话跟“我不好”、“我不行”没关系,不值得重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找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美丽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