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孩子独立自信靠规则
“怎么才能在一秒内就毁掉一个母亲的温柔呢?你只需要一个磨磨蹭蹭的熊孩子。”
我最好的朋友小雨,因为孩子的拖延症最近气极败坏的向我诉苦不下10余次。
上班要被人催促工作,下班自己又要催促孩子:
清早起床:没有一次主动起来的,要催促两三次才能勉强坐起来,眼睛迷糊着慢吐吐穿衣服;
提醒他下学后完成作业:他一会儿喝水吃水果,一会儿又要上厕所。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写了三四个小时,天天都折腾了十一二点;
晚上喊他睡觉:本来约定的睡觉时间是十点,可是等他写完作业,都已经快十二点。哪知刚写完,就又守着电视机不肯走。更让憋火的是,他蛮不讲理,催他几次他还有理了,开始套闹不止。
小雨真是拿孩子没招了,起初用 “你不快点儿,老师批评你,警C来抓你”吓唬孩子还有效,可是“狼来了”喊多了,孩子就有了免疫力。
小雨也郁闷的很:为什么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孩子,问题却丝毫不见好转呢?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先来问一个问题:您为什么如此担心孩子有拖延症?
你可能认为这太简单了,因为养育一个懂事的孩子正是父母的责任呀。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生活、学习、健康还是其他方面,如果孩子能够认识到这些是自己的事情并全身心投入,离自知之明就不远了。
这是理想状态,亲子双方都明晰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充满和谐。然而当我们追着孩子催他起床、吃饭、写作业……时,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孩子就会认为这是为父母、老师做的,而不是为自己做的。
如果孩子的性格懦弱一些,他可能会在我们的督促下变得活跃,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对监督形成习惯和过度依赖,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更何况很多情况下,孩子就并不愿听从父母的督促呢?
说到底父母的作法还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可是太多的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拦路石,大大缩小孩子成长的空间。结果呢?大人们自说自画,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紧张兮兮,而我们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增加。
因此,让孩子充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是让他独立自主完成工作的“千金方”,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也才会更轻松、更省力。
只有当我们不再对孩子“负责”时,我们才能真正对孩子“负责”。这真的能实现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这又是一位妈妈遇到过拖延症孩子的问题。
当儿子上小学时,我开始每天早上6点50分叫他起床。他每次哼哼几声就又睡着了,喊无数次后仍不肯起床。
直到实在受不了了,只得把孩子从床上拖起来,给他洗澡,收拾东西,送他去校。
这样的闹剧天天都要上演,这位母亲的精神崩溃程度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种育儿方法,觉得很新奇: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后果也由他自己承担。
这种方式让她难以置信,这会行吗?天天催着都晚点,放手岂不是更糟?
但是她又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决心尝试一下,当天晚上她告诉孩子——
儿子,明天我不再会叫醒你了。到起床的时候,会有闹钟提醒,你可以选择再睡一会儿或马上起床,如果多睡一会儿就得自己上学去。
你也可以早点起床,趁妈发以上班时顺路送你去学校。
刚开始的几天,孩子还挺高兴的,感觉终于可以睡好了。
但当他迟到了几次后,他真的相信妈妈不会再帮他了,于是他开始自己早起,收拾书包后跟妈妈一起去上学。
看似简单的改变,其实是本质的转换,责任主体由妈妈变成了孩子,这是孩子自我责任感的体现。
以前,起床收拾行李去上学都是按照妈妈的规则进行的。孩子准时起床,是完成母亲的意愿。
再看现在,早起上学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权衡、比较,最终做出对他有利的选择。
当孩子看到某件事对他“好”时,趋利避害是正常的本能反应,他也由此变得负责起来。即使没有家长的监督,孩子也会主动把这件事做好。
是不是很神奇呢?这里面其实涉及一个亲子“赋能沟通”的问题。这很重要,如果沟通得法就能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记得有位心理师小李的女儿学游泳时,十分怕水,一直过不去心里这条坎。教练也没招儿,使尽各种办法却只是适得其反。
如何帮助女儿克服挫折,完成新的成长?这个难题最终还是落在了父亲的头上。
小李告诉女儿:专家的统计结果是每个人都会害怕游泳,不过怕过100次后就不再害怕了,你已经怕了十多次,再害怕八十多次就学会游泳了。
果然,小李的女儿很快就学会游泳了,现在她美妙的身姿在水中简直就像小海豚一样优雅。
这也太神奇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沟通的技巧,女儿对游泳的感觉是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可是经过小李的再次编码后,这种恐惧奇妙的被转化成了一件好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