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爆文抑郁症总是“老好...正文

抑郁症总是“老好人”,为什么?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抑郁症总是“老好人”,为什么?
文/龙爸开讲

抑郁症总是“老好人”,为什么


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大幅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各种职业的内卷程度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人正被996的工作时间和鼓励加班的工作制度疯狂压榨着。
而整个社会全面步入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越来越严重……这一切构成了“转型期难题”困扰着社会,在其中反复被**的都市人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呈几何级数大爆发,于是全社会都抑郁了。

据世卫组织于2020年的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5亿人。
另一项对于17个国家的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每20人中就1人正处于抑郁症中,其中又以米国最为严重,那里的抑郁症患者约占总人口的7%。
很显然,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疾病。

那么,到底哪些人更容易被抑郁症所侵害呢?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密集发作人群,正好是满面和气的“好人”们。
这个结果应该很多人都想不到吧。
这些人天天老实本分、与人为善,为什么抑郁症偏偏会找他们呢?


讨好型人格

所谓善良无非是外人的一种印象,而这种印象的形成,更多的出自于一种表演。
这种人多属于“讨好型人格”,他们在社交过程中过分的关注他人的感受,委屈自己成全他人,把太多负面能量积压在心中,时间久了,必遭反噬。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人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出现问题时,没有必要一定要过分自责,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一味的忍让他人。
否则就会出现上面的结果,长期的委屈堆积在内心,使自己整个身心都变得消极负面,一步一步走向抑郁。

可能你会有疑问:为何他们总是责怪自己呢?这一方面是天生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源于幼年的生活环境。

荣格曾经提出过一个“内倾”的概念,相对应的是外倾,分别对应我们平时所说内向与外向。
前者的性格比较稳,不怎么善于跟人交往;后者却活力奔放,思维比较活跃,爱与人沟通互动。

你仔细想一想你周围的人,那些老好人往往是相对内倾的,他们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总是担心得罪人,于是处处讨好迎合。
于是自然而然就陷入讨好或利他的状态,只能让自己倍受委屈。


适当发泄

正如前言,适时适度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是,怎么样发泄才算是适当呢?

心理学中有一种方式叫“象征性发泄”,著名的“空椅疗法”就是此种宣泄法的一种实践,具体作法是这样的:

让抑郁症患者处于密室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他的对面还有一把空椅子。
患者想像对面正坐着自己的发泄对象,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儿全倾泄而出。

这种疗法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老好人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方法,他们在平时因为担心得罪他人通常不会对人发脾气。
有了这样的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让他们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当然,象征性发泄并非只有空椅疗法这一种,后来心理专家们又开发出许多类似的方法,比如对着空气大骂、找好友倾诉、适当运动、出行旅游等,都可以达到适度解压的目的,让患者换一种心境更好的重新开始。


自我疏导

发泄负面情绪说到底只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事实上还有一种彻底****情绪的办法,即为“自我疏导”。
从字面意思就能感觉到这是一种很专业的心理服务技能,比如学校中的心理老师,就具备类似的能力。

这种处理方式适合于喜欢自己独处且找不到倾诉对象的情况,当然了,实施者必须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这种作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是一种根治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对处理自己的现状有很大的帮助,不至于恶化并做出重大的错误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的社交行为更加适宜得体。
可谓是一箭双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前面我的梳理了不少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它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郁者走出情绪阴霾 。
可是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而且一个人的一生中所遇之人、生活之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固守某一种方法,未必就是刻舟求剑了。

比如一个年轻人,今年刚刚进入大学满怀对生活的期待,他兴奋地开始与同学们交往。
然而他却是一个内向的人,而且涉世不深。
此时的他,忽然独自一人到异国他乡求学,面对性格各异的同学、老师,他感到很困难。

于是有一天,在与同学的一场小争执之后,从来没有感情问题的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之中。
直到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后,病情才有所好转。

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所谓的职业生活方式。
最终的做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具体情况。

总之,无论你原本的性格是什么,在从事社会交往时,一定要秉持“不伤害他人,女绝不受委屈”的信念。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抑郁症总是“老好人”,为什么?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