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讨好型人格,你是...正文

讨好型人格,你是吗?

发布于1年前    0评论    16阅读
讨好型人格,你是吗?
文/龙爸开讲

讨好型人格,你是吗?

本期我们来讨论敏感型的人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

我们说在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讨好的行为。比如,你应该有过被人借钱却迟迟不还的经历吧?在酒桌上,有不想喝酒却无法回绝别人敬酒的经历吧?再如,领导迎面过来,你却没来得及适时跟他打招呼,心里一定七上八下吧?以上这些社交中的窘境,都是敏感型人格难以避免的,这些场景让我们无比心累,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根除这些社交中的负面反馈,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些困境的根源与危害。

如此说来,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弄明白敏感型人格与敏感型心累。那么,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敏感,说白了就是感觉过于灵敏,这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能够对外界的刺J做出迅速的响应,这当然是好,可是反应过于灵敏,就难免有些疑神疑鬼。因此,敏感就是一把双刃剑。

高度敏感者有三个优点:

第一.同理心更强。高敏感者的情感更加细腻,能敏锐的捕捉到旁人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可谓是十分善解人意。

第二.预警机制非常发达。较一般人更能快速准确的感知到危险的来临,因此,做起事来也更加小心翼翼,办事失误的机率则大大降低。

第三.高情商、善于倾听。这种人很在意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滔滔不绝的自说自画,而是更加乐意的听他人叙说。

可以说呀 ,敏感型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好人,他们的洞察力和共情力都非同一般,他们就是社群中的小暖阳。


说完敏感型人格的优点了,当然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爱胡思乱想,做事过于谨慎,造成心思的专注力不足,等等。

那么,高敏感型人格何以如此心思敏锐呢?其实在很多年中,我也一般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听著名的经理人梁宁老师的一次讲课,他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还记得梁老师当时问了一个问题:人的身上哪个部位最敏感?有人回答是手,有人回答是舌头,还有人说是眼睛,真可谓是众说纷纭。

谁知梁老师把大家的答案全否定了,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见解:是创伤。

是的,你没有看错。一个人身上最敏感的部分就是他曾经的创伤,特别是没有结痂的时候。此时,创伤之上没有皮肤的保护,哪怕只是吹一口气,也会让人疼痛不已。而创伤愈合之后,再有人揭开伤痂,则更令人倍感痛楚。

因此,创伤之处会被本人特别留意的保护。后来经过我的长期留意观察,发现高度敏感型人格也是如此,他们的反应之所以异常灵敏,很多是源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记得有一位小学同学,他有一位不太靠谱的父亲,特别爱喝酒,每次喝醉后就回来打人。于是这位同学就练就了一双狼一样敏锐的耳朵,只需要听爸爸回来的脚步声,就知道他喝了多少酒,自己要挨打到什么程度。

还有一位同学是家里的长子,妈妈生他的时候还不到20岁,那时妈妈自己还是个孩子,因此脾气很不好,经常没来由的打骂他,更别说真正犯错了,挨揍那就更凶了。

因此,这两位同学,至今都能通过微妙的氛围变化,来判断周围人的心情,从而做过对自己有利的举动。


高敏感让人变得敏锐的同时,也让其本身承受了过多的负能量和心理负担,他们过多的在意他人,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损失,因为他们通常会忽略自己的感触。长此以往的话,他们很容易被心累压垮,进而迷失自我。

比如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同事,敏感型的人就很担心会冷场,从而逼着自己没话来话,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试想一下,如果一整天、一整年乃至经年累月都是如此作派,他就难免不会压力山大。

又比如别人借了他的钱,见到那个人的时候,不好意思催人家还钱,回头又觉得自己很窝囊。等到人家真正还他钱了吧,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似乎自己永远都不对,真是心累极了。


似乎敏感型人格总是与巴结型人格与影随行,他们不懂得如何回绝他们,总是承受本不愿意的请求,事后会为此苦恼不已。

反观另外有些人就可以简单处理好这种尴尬,轻松与人沟通。那么这两种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人生算法》的作者老喻说,每个人的大脑在接收信息并采取行为的电光火石之间,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四个脑中小人的接力。他们分别是:感知、认知、决议、行动。通过这四个小人的运作分析,我们就能弄清敏感型人格陷入讨好境地的原因。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敏感型人格之所以敏感,是因为他在那里受过伤。正是某些言行伤害过他,他才会对此过分关注,就像孕妈总是看到满大街都是孕妈一样。

因此,敏感的人能在他们语气神态改变时,快速、精准的感知这些不同,并把这些信息飞速送给“认知”小人去处理。而这里正是巴结型人格的根源。

上面说的你还记得吗?敏感多半来自于创伤,而创伤又会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形成极度的恐惧。

面对恐惧,人无非是两种选择:战斗或者逃跑。似乎高敏感人格天生与战斗无关,或者说他们中习惯逃跑的人就展现出了讨好型人格。很明显,形成讨好人格的根本原因不在感知,而在认知。正是认知小人根据以前的经历把逃跑的错误信息传递给了后面的两个小人,这才产生了误判。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讨好行为。

我们这是一种慢镜头拆解下来的,实际上这一套信息收集、判定、反应瞬间就一气呵气了。

用这个视角,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场景——电梯中突然沉默自己觉得为难,催人还钱忧虑他人觉得自己小气、加绝他人担心人际关系变糟。这些都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丝毫不具有建设性。因此,讨好行为往往是出力不讨好,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自轻自贱,这便是精神内讧孕育的土壤。

好吧,我们做一个总结。本期我们一起剖析了敏感来自于创伤,它让人的感知无比灵敏。但是,敏感导致的心累却跟感知无关,罪魁却是认知小人。

是灵魂深处对于创伤记忆的恐惧,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判断和行为小人,这才有了后面的讨好人格。

明白了讨好人格的起因,相信大家都会在一起程度上避免讨好行为的发生。今天的思考题是:我是敏感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吗?欢迎发表评论。

0

评论

0条评论
最多100字
讨好型人格,你是吗?龙爸开讲

文章 1获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