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越骂越不改,只因没掌握亲子沟通的诀窍。
有人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
这句话套在孩子身上,外部强加的是压力,发自内心的才是成长的动力。
用这个视角再来看家庭教育,我们似乎就应该讨厌一番了,通常父母对于孩子的所谓教育,就是非吵即骂,试问这种方式在增加外部压力,还是激发内在动力呢?
没有疑问,是外部压力。
你真的认为它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吗?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加孩子的自驱力呢?
从根本上说,是要让孩子自我实现,也就是认知、实现自我的价值。
《重塑心灵》中提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的三步:
实际去做;
不断做成功;
因做成而被肯定。
很明显,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放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让他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聚集成长的力量。
在早教实践中,我们提炼了以下5个沟通技巧,分享给大家:
01 把孩子看作自己人
与其不分理由的指责,只会把子女置于自己的反对方。
此种情况下最终的发展结果,孩子或者默默承受,慢慢变得自卑;或者针锋相对,越来越愤世叛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家教中运用“自己人效应”,只有把子女当成自己人,站在同一个阵营中,他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尽大可能的依赖并接受你的建议。
至于操作方式,可以适当给孩子暴露一些自己以前的糗事,以增加与孩子的亲近感。
“爸爸以前做这件事的时候,也做不好……”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一下水就沉底儿了。
”“刚学骑单车时,摔了好多次。
”
当孩子和你在同一个营地,一起工作时,沟通自然会变得更加顺畅。
02 多提及他人的看法
“第三人效应”是指孩子不一定会听你说的话,可是他们会特别留意老师、同学、邻居的看法。
所以每次当你的孩子不喜欢听你说话时,试着这样说:
“老师说你这个学期进步很大。
”“我听隔壁的小D说,你在学校人缘儿很好啊。
”“上次奶奶说你长大懂事了。
”
当亲子关系陷入僵局时,不妨寻求外界的帮助,这样可以快速缓解矛盾,调整关系。
03 提议前加一点“甜”
“可口可乐效应”是指当我们准备“教导”孩子时,先给孩子一点甜味,调节气氛。
“写一整天作业,累了吧,来我们先吃点水果吧。
”“我给你买了礼物,你先收起来再说吧。
”“我好渴,我们先喝杯奶茶,边喝边聊。
”
就这样让孩子一步步进入状态,比满脸责骂要好得多。
04 三明治沟通法
“三明治效应”是指批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扬-批评-期望。
首先要确保孩子的说法合理、准确。
例如:你一直是一个很勤奋的孩子,你总是帮妈妈晒衣服。
然后提出具体的批评和建议,明确、真实。
例如:但是我最近发现你做作业时总是拖延。
昨天你把作业写到晚上10点以后。
我想看看我们能不能每天晚上八点前完成作业,好吗?
最后,表达信任和期望,鼓励和信心。
例如:慢慢来,没关系,我相信你能做到,我对你有充分的信心。
批评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启发和引导孩子。
如果使用不当,只会不断损害孩子的自信心。
05 先发泄一下情绪
孩子的情绪就像容器,不断积累。
只能进去,不能出来。
你要么会从内部攻击自己,要么从外部彻底爆发。
因此,“安全阀效应”告诉我们,只有情绪得到有效表达,才能缓解冲突和压力。
所以我们每次准备和孩子谈话的时候,一开始不要理性,而是要多询问孩子最近的感受。
“你最近不开心吗?”
“你妈妈刚才骂你,是为了让你生气吗?”
“我刚才肯定让你很尴尬了。
”
通过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后的沟通就会更加顺利。
06 先问清原因
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时,要注意在体验过程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用“说”来解释、灌输。
两种方法的效果截然不同。
孩子们喜欢扔掉衣服。
与其说“别再扔衣服了!”,不如对孩子说:“如果爸爸妈妈每天都把衣服扔在地上面你会怎么做?家里会发生什么?”
尽量让孩子思考、做出判断,这样更容易培养出独立的孩子。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玛丽·西迪·科尔辛卡提醒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工作就像跳舞一样——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暂停,重新开始。
你越熟悉这些步骤,你就越容易。
”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艺术,就是懂得适时停顿,给彼此空间。
尹建莉还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道: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为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和可持续的财富,我们就真正对他们负责。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第一宝是“读书”,第二宝是“自由”,第三宝是“好榜样”。
“自由”并不意味着放手,而是给予孩子探索人生的自由。
这种体验是孩子自己获得的,而不是别人口头灌输的。
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所以当你的孩子再次让你不开心的时候,放松下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多有效沟通,少争吵。
作家马克·吐温说:“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论、道歉或悲伤。
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
在为时已晚之前开始改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