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无天日的课间十分钟,让人不寒而栗……

文/龙爸开讲
暗无天日的课间十分钟,让人不寒而栗……
前几天关于“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的话题飙上了热搜:中小学生竟然沦落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
短短半日内,这个话题引发了万千网友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山西省的一位老师发吐槽视频这样说:课间十分钟校园里空空荡荡,搞得跟节假日一般,因为学校中70%的孩子课间都不出教室。
之所以该视频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是因为这个现象具有普遍性,决非只发生在山西一地。
日前,杭州一位陈妈妈反映,儿子的学校也对课间十分钟的要求十分严苛:
“课间的时候不能下楼,不能跑、不能跳,更不允许大声喧哗。
”
陈妈妈说:
“学校里有老师专门监督,有谁下课后在走廊里跑,就会让学生把他抓回来。
有一次我儿子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所在的班级被扣分,为此班主任老师心情坏透了,全班同学都挨了批评。
”
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震惊。
热搜一出,不出意外的点燃了数以万计的网友的热烈回应:孩子们上了50分钟的课,才不容易才有10分钟的时间放松身心。
难道才这最后的这点时间都被剥夺了?
好多人在留言区抱怨:其实很多小学都是这样的,这并非是最近才发现,只是大多数家长默默接受了。
早在2021年,媒体人老白就在央视上痛批了“课间十分钟”变T现象:
在许多小学,课间十分钟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孩子们除了喝口水、小便之外,连下楼都不允许,只是因为安全等问题。
这个话题一昼夜之间浏览量就超过四万次,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理痛点。
连大人一天工作8小时都得找个时间给自己钓鱼放松一下,更何况是孩子呢?
课间休息十分钟都被困在教室的孩子们,能够支持一个国家的希望呢?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谁?单纯是因为老师吗?
确实有人说总共只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
这位老师讲几分钟,那位老师再补充一些知识,然后下一节课就来了。
老师其实也很无奈。
他们难道不想休息呢?然而,如今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的变T。
为了学业和成绩,什么都可以忽略。
河南一名男孩因考试成绩未超过95分,在高速公路路口被母亲遗弃,母亲宣称即使坐牢也不要他。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心寒、心碎。
连孩子生命都不关心的父母,会在乎孩子课间少了十分钟吗?难道他们担心孩子会失去活力吗?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只要你能取得好成绩,只要你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无论付出多少,你都不会犹豫。
哪怕代价是孩子的身体和健康。
那么,原因在于学校吗?
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不准离开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玩耍,但这背后的原因让学校也着实颇为无奈。
“每当有学生受伤,一些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老师的麻烦。
以前听说有一个学生把牙打掉了,他的家长向学校提起了诉讼。
”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
军训时摔倒骨折,父母向学校索赔151万元。
当孩子在体育课上摔倒时,家长愤怒地找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够“给个态度”。
……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干脆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采取一劳永逸的“课间禁闭”方式,防止孩子们少出门。
甚至不出去活动。
家长努力读书,学校怕担责任,求稳定。
于是,这十几分钟的课间休息就被孩子们悄悄地剥夺了。
但是这种“圈养教育”中长大的孩子,真的可以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吗?
最近这种雷人新闻不绝于耳,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刚刚才开学一个月,北大六附院的儿童精神科已经排队起了长龙,每天都是加班到深夜。
父母带着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这里寻找帮助。
在短短几天内,儿童精神科病房就已经爆满,可谓是一床难求。
根据国家的抑郁症调查报显示:中小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已达20%,换句话说每五名学生中就有一人得抑郁症,而在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中,30%的人还不到18岁。
不管你承认与否,抑郁症已经开始将魔爪伸到更加年幼的孩子。
医疗行业内的报告称:仅今年9月份,郑州某家医院的急诊就来诊了1700名年轻人。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前几天关于脆皮人的热搜,现在的大中小学生体质怎么会如此之差?
有人学习累了随便伸个懒腰,嘎巴!脖子居然就断掉了。
有的人看视频看到高兴,忍不住笑出声,导致鼻动脉破裂,浑身是血,住院了。
有人去厕所大号一下,脚麻木了,谁知刚站起来,结果脚趾就骨折了。
……
您是否注意到:现在的生活条件了,孩子的体质却越来越差?孩子们的身高越来越高,却经常浑身没劲儿?周围的环境建设得越来越好,孩子却都看不清了……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3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为81%。
”
高中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是“对眼”。
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短暂的十分钟休息,依然是面对着教室,面对着黑板。
这不是保护他们,而是伤害孩子。
你是否记得?对于80后、90后来说,小学课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
那时的硬件设施那么差,生活也并不富裕,而我们的课间是如此丰富和精彩。
虽然当时物质条件有限,操场上连运动器材都没有,但我们从来没有感到枯燥和单调。
下课铃一响,老师说“下课了”,孩子们就像从大门里出来的神兽一样冲出了教室。
我们在粗糙的混凝土板上打乒乓球;每次下课后,女生们就拿出橡皮筋去操场上跳。
上下飞舞的身影,是孩子们跳跃的童年;男孩子的花样比较多,几乎每场比赛都会参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