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尝试治疗你的孩子

文/龙爸开讲
不要去尝试治疗你的孩子。
2017年的统计数据,国内中小学生中抑郁症率已经达到20%,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孩子这么频繁的出事,家长们总是很苦恼的想:孩子这是怎么了?而事实上父母最应该问的是他们自己:我哪里做错了?因为几乎所有孩子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家长的问题。
01 “问题孩子”还是“问题父母”?
去年,刚刚初一的学生小L,因为为偷盗同学们的东西,被送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不过,这件事让老师同学们都百思不得姐,小L的家庭很富裕,完全不会缺衣少食,可偏偏他怎么会去偷盗呢?况且所偷也并非什么值钱的东西。
由于小L不能对心理老师打开心扉,心理老师建议班主任把小L的家长请过来一起研究一下。
小L的父母来后,不料却是长呈短叹,一副望子成龙却不得的样子。
了解小L的家庭情况后,似乎情形更加复杂了,因为小L家简直就是精英叠出,每个人都是学霸级别的,爸爸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妈妈是中学特级老师,哥哥是重点高中的校草,还是优秀学生代表……
他们个个卓然不群,似乎只有小L“与众不同”,他从小就不听话、喜欢搞恶作剧,不服管。
如果小L竟然又出现了**的行为,这让父母颜面无存,茫然无助。
他们搞不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孩子的不良行为。
只是一再保证:“我们一定好好管教孩子。
”
可是,心理老师慢慢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问题的确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实际上,往往是养育孩子的体系和环境出现了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心理老师重新审视了小L的现状和问题——
爸爸:天天辛苦工作,任劳任怨,性情敦厚;
妈妈:每天工作勤奋,操持家务,尽心尽力;
哥哥:乖巧、自律、成绩突出。
可是,是不是这三个人才于优秀了?就像三颗大太阳,把人晃得有些睁不开眼。
而且他们都过于执着于自己的优秀,而忽略了小L的成长。
然而,还没等到心理老师耐心向小L父母做更深入的工作,这对夫妻便焦躁不安起来。
他们绝不承认是他们的家庭体系出事了,而更急于纠正小L的恶行,于是他们中止了访谈,立马把小L带回了家。
不出所料,回家后,爸爸对小L史无前例的开展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惩罚——狠狠抽了小L一顿,并罚他跪到半夜。
这次“教育”的效果似乎很好,小L果然消停了。
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小L也仅仅是好了不到一个月,就故态复萌,偷盗、逃课、打架……不良行为一样也不少。
到最后校方终于忍无可忍,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小L被送至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心进行观察治疗。
02 先疗愈你自己
在此期间,在精神科医生的要求下,小林父母只得带着老大也来治疗中心,与小L一起接受心理疾病的治疗。
咨询过程中,精神科医生允许每位家属轮流发言,其他人不能随意打断。
直到这时,小L的全家人还认为这只是小L自己的问题,其他人都是好好的,反而是小林的越线行为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不过还好,随着不断深入的交流,他们这才认识到了家里的“冷漠”。
例如:
爸爸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回家也是偶尔看一下电视或电脑,几乎不与家人说话;
母亲天天除了忙工作,就是忙家务,性格也比较强势,几乎不会在孩子面前流露她的爱;
哥哥的学习压力很大,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内刷题,他很少有朋友,也不与家人说话;
……
表面上他们都很好,只不过这个家庭是缺乏爱的环境,而且家庭环境的压力巨大。
对于学业为重、崇尚理性的孩子,似乎影响还小一些。
可是偏偏遇到了小L这样比较感性的小孩子,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
这是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中,如果每个人都不去谈论和面对问题,而是用表面的和谐来掩饰和谐,那么这种无形的压力就会落在家庭中的某个孩子身上。
这时,孩子就会成为拯救家庭的“替罪羊”。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家庭的影子;孩子的问题90%其实都是家庭问题。
真正需要治愈的不是“问题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03 父母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中,孩子成为‘替罪羊’,频频引发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
除非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并做出改变,否则“问题儿童”的处境永远也无法解决。
那么,家长具体应该做什么呢?
1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问问自己:我怎么了?
前面说过: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家庭的影子。
镜中的影像是由镜外的本体决定的;镜像的问题通常意味着本体有问题。
同样的道理:孩子是在家庭体系中成长的;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意味着家庭制度出现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分析孩子,而是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例如:
当您的孩子在家庭作业上遇到困难时,要问自己:是我要求太高?还是孩子基础太弱?
当你的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要问自己:是我给孩子的爱太少?还是平时让他接受的实践太少?
当孩子偷Q或打架时,要问自己: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出事?还是疏忽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
父母一定要坚信你的调整才能教育好孩子,家庭环境就像是一个熔炉,足够温暖才能炼出好钢。
2 不要急于治愈孩子,而是治愈你自己内心的小人。
养育孩子是一种修行。
表面看你养育的是你的孩子,而这实际**养育的是自己。
如果能在孩子面前诚实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带头做出改变,孩子就更容易跟着改变。
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来访者G女士从小就经常被家人忽视。
她内心缺乏爱,感到深深的痛苦。
孩子出生后,G女士暗暗决定要好好爱孩子,不要让孩子重蹈童年的痛苦。
她开始努力工作来补偿孩子,甚至常**屈自己来成全孩子。
比如,孩子半夜睡不着,想听故事,她就会忍着疲惫,一个接一个地讲,直到孩子再次睡着……G女士的初衷是无条件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爱的滋养。
快乐的童年。
但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好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守规矩”——经常提出任性无理的要求,不满意就发脾气。
G女士对此感到非常疲惫和困惑,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后来有一天,G女士实在心力交瘁、忍无可忍,她前所未有的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妈妈太累了,你自己玩一会儿。
”然后,她就放松下来靠着沙发沉沉睡去。
而孩子也平静了,自己乖乖的一边玩去。
G女士感觉从来都没有这么好过,从此学会了照顾自己的需求。
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讨论,G女士逐渐意识到: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她自己;真正需要治愈的不是孩子,而是她内心的自己。
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是首位的,是根基。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情感的流动时,他们也会在成长中获得安全感,不再需要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家庭问题——哥哥不需要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避免与家人沟通,弟弟也没有必要以捣乱的方式来捣乱来引起你父母的注意。
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平静地做自己,享受家庭的滋养,安心地成长。
要知道,陪伴内心的孩子长大成人,是每个父母的功课。
随着你的成长,你的孩子也会长大;当你成熟时,你的孩子也会成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