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朋友圈的人,心理学上怎么看?

文/龙爸开讲
不发朋友圈的人,心理学上怎么看?
在这个网络社交一统天下的时代,就是有些人不和谐,他们不刷朋友圈,也不发朋友圈。
似乎不怎么合群,对人也不太热情。
可是,这一切或许只是一个假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爱发圈的人有更独立的思维能力,可以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智商也会比爱发圈的人更高。
01 不发圈的人更加独立。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们的低层次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社会认同、自我实现。
相对而言,发朋友圈获得亲友的认同比较接近于社会认同,晒一些照片和动态后,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感。
然而,对于那些有明确自我认同的人,则不需要发圈来显示和证明什么,这种作法更接近于自我实现,层次会略高一些。
说到底,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只不过是相交甚浅的泛泛之交,向他们过多晒自己的动态也确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弱关系对于信息和新知识的传播,作用更大一些。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深度的线下人际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弱关系你再怎么用心去维护,也不会增进深入的情感交流,更不会有很强的归属感,这只不过是人际圈层的外延而已。
可是,它们也并非全无意义,一些最新的信息可以通过这种关系网传播进来,对于丰富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资讯途径也是有必要的。
强关系指的是什么?
弱关系最多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点缀,对于个人真正有深远影响的是“强关系”。
“强关系”指的是线下互动比较频繁的亲戚、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网为人们提供了深层的情感关怀和价值观塑造。
对于明智者,很清楚强关系是决定他人生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会着重去维系和培养。
他们会经常与强关系人深入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识与心得,沟通各自感情中的喜悦与困惑。
可以说,这种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网,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
“强关系”对于传播的信息过滤性比较强,信息的可信度会更高。
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会伴以真实的个体体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02 不发圈的人具有更独立的思考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无非就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只随波逐流的羔羊。
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所罗门阿希效应”。
它指出:当群体认同一个观点时,个体通常会自动的接受多数人的意见,而忽略自己的异议。
这个效应应该可以更清楚提示为什么爱发圈的人更倾向于顺从群体思维。
因为爱发圈的人,通常也是爱刷圈的,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内核多是千篇一律,都是在宣扬一些所谓的主流看法。
依所罗门阿希效应而言,即便这些观点刚开始时只不过少数人的危言耸听,经过很多人的搬运转发后,它就成了一种主流观点。
很多网上流传很广的误解和谣言就是这样形成的。
而可悲之处就在于,发圈人和刷圈人会轻易的接受这些看法,并且长时间沉溺于这些便宜观点浪潮之中的人,会逐步失去自己的判断和思维能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一个话题在圈中被广泛讨论时,如果你不参与就可能感觉自己落伍了,发圈人会不加思索的发表类似的看法,并对持异见者口诛笔伐。
如果你也这样,你就失去了独立的分析能力,成为“随大流”的一粒尘埃。
相对而言,不爱发圈的人就会很少受到这些影响,即便是偶尔接触这种信息,也会更加理性和审慎一些,不会被所谓的“主流观点”所带偏。
他们会对圈中抛来看点,拥有独立的思考,对于那些主流观点中的事件和话题会按照更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所以得出的见解更加客观,而非被动的接收“主流”意见。
03 不发圈的人拥有更完整的精神空间。
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停留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于社交媒体大多展示别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缺点和困难,这会导致用户更喜爱进行社交比较,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他研究也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降低用户的注意力和控制能力。
长时间被短视频和信息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事情上,容易产生焦虑。
此外,过度使用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再次影响心理健康。
相比之下,聪明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他们了解过度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的危险,并且会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以免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通过保护精神世界并关注现实生活的丰富性,这些人获得了更积极的精神状态。
他们懂得如何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这对心理健康很重要。
综上所述,不发朋友圈的人通过独立思考、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更高的智慧和成熟,值得我们深思。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