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说透共情的秘密...正文

说透共情的秘密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说透共情的秘密
文/龙爸开讲

说透共情的秘密


有句老话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都知道:如果个体可以接纳自己的情绪,往往也可以很好的接住他们的情绪。
按照心理学上的说法,这就是“共情”。


01 共情

在心理学中,共情与同理心的外文词汇是一样的,只不过翻译时成了两个词。
这样一来,其实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大家可以增加一个理解的维度。

这两个词更像是一对互补,同理心是名词,说明心理工作的目的,共情则是一个动词,说的是达到同理心的手段。

有些人喜欢用词不当的人可能会说:我有同理心,你没有同理心。
用这种方式粗暴的区分人群,事实上,共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有些人,比如可怜的小孩子,人们天然就会有同理心;而对于像被**的小偷,虽然他的内心可能也会极端痛苦,我们偏偏不容易生出同理心来。


02 共情中的角色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每个人都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要认为自己会有多么好,无非都是从自我出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言行而已。
比如:

  • 大讲道理(像老师):有些人在听到你的现状和问题后,会给你大讲一番对错的道理。
    比如丈夫可能会说:“你这样做就不对……”

  • 纠正错误(像警C):对方或许会立即指出你的行为有什么不对,该怎么改正。

  • 普照温暖(像居委大妈):说一些鸡汤文,给一些阳光普照式的温暖。
    比如,生活就是这知苦。

  • 唯恐不乱(像记者):只关注人肉别人的隐私。

  • 处理问题(像管事):就像追求期的舔狗一样,愿意为女生做一切事。

  • 保护自己(像敌人):不管别人说什么,先把自己护起来。

这些角色可以起到共情的目的吗?很难很难,因为他们都不关心对方。


03 如何共情?

共情的基础是理解、关心对方。
多数情况下,都要经过如下三步:

  1. 被看到、被理解。

  2. 发现表面之前的微妙感受,接纳它。

  3. 情感上的链接。

打个比方,比如小孩子刚开始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哭了。

妈妈适当的行为方式是:走过去,抱起孩子:摔跤了呀,是不是很疼啊?

这种作法是比较好的,虽然处理的过程很好,却基本完成了共情,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委屈和疼痛。
而且妈妈给了孩子爱的安慰。
想必得到妈妈**后的孩子会第二次、第三次走起来。

可是如果妈妈换一种说法就差多了,比如:你摔跤了吧,都让你小心了。
或者,不痛不痛,没事啊!男孩子要坚强一点。
或者,怎么让乖乖摔跤了,这个地地真不乖,我们打它……

这些回应方式,且不说会不会有其他的不良影响,它们最大的问题是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感情的链接,孩子会过分的认为摔跤是自己的过错,自己是在孤独的成长。

这种失去链接的状态,是很多人的成长现状。
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只有自己,从来没有被他人看见,没有任何依恋。


上面把共情说得那么好,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很难见到成功共情的情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都不是擅长处理情绪的人,更不会安慰他人。
对于强烈的情绪,只会简单而粗暴的予以否定。
比如看到朋友遇到倒霉事,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

没事的,总会过去的;

虽然如此,你还是优秀的;

虽然事业一般,你至少身体健康;

你也没必要这么生气;

得了,来,给哥笑一个。

表面看这些话都没有错,事实上却是共情的误区,因为它们都否认了情绪的存在。
而我们前面说过共情的第一步就是接纳、理解情绪。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你的“自我”是如何阻碍共情的?比如太太说:“隔壁换车了~哎~”

听到这句话可以有以下几种回应方式:

如果先生认为太太是想换一辆车,他可能会说:“咱们家的车刚买没过长时间,没必要换吧。

如果先生认为太太是询问最近有没有换车计划,他可能说:“那我们就努力赚钱吧。

如果先生认为太太酸他,他的反应就会暴力一些:“车车车,就你虚荣!”

如果以共情的视角来看,这几个回应都是不合格的,因为太太说那话,并不一定是想买车,只是表达一种情绪。

因此,先生应该抱一下太太:“哎,知道你有点不开心。
”就这么一下就好了,太太就不那么难过了,这就是共情。


04 什么影响了我们共情?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待他人,哪怕对方是自己最亲蜜的爱人。

其中的原因还会更复杂一些,比如利益冲突、自我保护、害怕失去、创伤保护……这些都会阻碍我们去理解、接纳对方。

在四川做灾后救援的时候,很多咨询师在安慰灾民翻了车:“我只是按照课本去共情的却没有效果,为什么呢?”呵呵,他们的确是按照文本说:“没什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然后灾民们就把他们打跑了。

这种情况是必要的,如果你没有同理心而非要把自己扮演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
有些人还会追问:“老师,你说的共情我还是拿不准,你能告诉我要说那些话吗?”

这种提问会让人极其无语,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你最好别去共情。
因为共情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他的情绪,这难道不是最初的出发点吗?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说透共情的秘密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