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累人的职业,只有疲惫的内心

文/龙爸开讲
没有累人的职业,只有疲惫的内心
一位实习生刚上班不到两个月,就崩溃了。她向经理抱怨说:天天有干不完的话儿,同事们处处打压她,心中委屈极了。
从那次以后,经理着重关流 了这位实习生。后来有一次,经理有一个重要的快递,便交待给她去办,而且再三叮嘱邮件的重要性。
可是,还是出事了,几天后客户反馈说:仍然没有收到快递。经理找那位实习生追问快递的底单。她却说:没有留。最后经理费尽周折才查到邮件处理了这件事。
没有想到这时公司又起了风浪,那位实习生一直在抱怨:经理在故意针对她,没事找事挑她的刺。
此时已经真X大白,经理毫不犹豫的辞退了实习生。不是因为她的能力不足,而是她太爱抱怨,而且不自查本身的问题,这种人注定一事无成、无可救药。
在心理学上称这种叫“受害者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并非真的是受害者,只是他们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失败或不幸的原因总是别人。
这种人的心中是没有什么正能量的,他们会把自己毁在日复一日抱怨声中,如果不远离他们,他们不仅会毁了自己,还会毁了团队和周围的人。
有位名人说过:那些爱抱怨的人,天天都苦着脸,他们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自己却浑然不知。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自从开始抱怨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染上了不治之症,他们正在陷于可怕的负能量循环:只要遇到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撇清自己、推卸责任。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任何改进工作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在大人们的世界中,圈子就是江湖,各种艰难险阻会层出不穷。事业上的困难,并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少一点儿,生活的负担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会减轻那么一丁点。
三毛说:习惯抱怨而不谋求改变的人,不聪明。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哪个人可以永远生活中理想条件中,经常遇到不如意是一种常态。
如果你愿意天天抱怨着生活,把自己伪装成为“受害者”,只能过早的把自身的心理能量耗尽,被职场所淘汰。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是:多从自身寻找原因,积极的改变自己,早日促进自己化茧成蝶。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说:即便你的抱怨再大、委屈再大,眼前最要紧的事情是先把工作做好,这是才一个成熟的心态。
曾看过金惟纯先生的创业经历。当年还年轻的他满怀热情创办《商业周刊》时,遇到了严重的营销危机。
作为一本新杂志,尽管内容很好,才销售很少,公司入不敷出处于破产的边缘。编辑部中天天都是怨声载道:有人认为是销售政策不对路;有些人认为纸质杂志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还有人认为读者的素质低,读不了这么高B格的东西……
与这些人的抱怨不同,金惟纯想的却是如此改变现状,把杂志搞得更好。
说干就干,他立即向报业前辈取经学习经验,增加杂志的展示与营销渠道。还聘请了大量顶尖的编辑,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在他的努力下,《商业周刊》终于起死回生,成为该地区的第一大杂志。金先生的经历完全印证了这么一句话:问题只是弱者抱怨的托词,却是强者的磨炼场。
的确如此,工作的种种不顺,可以理解是上天给予你的磨砺。面对困难,如果只是沉浸在抱怨这种虚耗中,又怎么能实现自我和事业上的上升呢?
比尔·盖茨说:要学会接受各种事实,学会应对缺陷和问题,并且不要因此而抱怨。
怨天尤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自己困在其中。只有抱怨少了,行动起来,工作才会迎来新的突破。
那么,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呢?这里给您3点建议:
01 从“受害者模式”转变为“控制者模式”。
《拆掉思维的墙》中曾描述过两种人:
一类人是受害者模式:我总认为外界和其他人在控制我的生活,是他们造成了我现在的状态。另一种类型的人是控制者模式:无论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情况负责。
处于受害者模式,遇到挫折时总是抱怨别人,会让你陷入困境。把自己调整到控制者模式,你就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思考解决方案。
这是对自己负责是摆脱抱怨循环的第一步。
02 变“固定心态”为“成长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类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推卸责任,把失败归咎于不可控因素,通过抱怨把自己逼到墙角。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问题时会反思自己,积极调整自己。
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是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只有专注于自我成长,才能吞下工作中的痛苦和疲劳,把一切挫折变成向上的阶梯。
03 从“弱价值观”到“强价值观”。
心理学家曾经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弱价值观”和“强价值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当事情发生时,前者喜欢问:为什么?但后者习惯于问自己:凭什么?
换句话说,价值观薄弱的人总是逃避事物并找借口。结果你只能抱怨,继续消耗自己的精力。
拥有坚强价值观的人习惯于正面面对任何挑战,敢于采取行动,最终解决问题。
学会升级你的认知观念,用坚强的价值观来改变你的行为模式。当你选择主动改变、面对困难时,工作自然会顺利。
最后送你一句话:少责备别人,多提高自己,采取实际行动,工作自然会给你想要的成就和惊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