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即将出现的群体“反常”,父母准备好了吗?

文/龙爸开讲
面对孩子即将出现的群体“反常”,父母准备好了吗?
似乎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大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不断唉叹,似乎孩子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自己不争气似的。而这些大人们在不断叹息中,可能还有那么一丝丝优越感。
当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越来越轻易,青少年自杀得越来越轻易,家长和老师们开始思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出问题了?于是更多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诊室,试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干预、拯救我们的孩子。
01 “脆皮人”
前段时间关于年轻人成为“脆皮人”的话题,连续多日登顶网络热搜。其实这个现象早就出现,只是这个形象的称呼刚刚出现而已,脆皮无疑已经成为现如今的青少年很显著的一个特征。
回想过去这几年,因脆弱而出事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让人心痛不已。2020年,武汉一位中学生只因母子起了争执,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就跳楼轻生。或许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或许是自此拉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只因为一次不大不小的争执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不绝于耳。
看到这些新闻时,上一代或者更老的一代人可能会心不在焉的摇头:唉,现在的孩子这也太脆弱了,被骂几句就自杀了。丝毫没有想到他们也可能是孩子们自杀的一个帮凶。
就现象而言,内心脆弱并不是事情的原因,而是一个特征或结果,孩子为什么脆弱才是最关键的信息。你可能会说:是孩子们经历的挫折太少。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公允,因为每个时代都是独特性的挫折,比如70后的下乡青年,因为干不好农活儿而受挫,你难道能要求现在的都市孩子也去体会这种挫折?
现在的孩子的挫折感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上或者玩乐上,比如没有给孩子买想要的玩具,或者不给他们刷手机,他们就挫折了、郁闷了。
不过,面对挫折时,孩子的耐受力也确实是在下降的,刚开放那会儿,有成千上万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去了南方打开,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没有几个人自杀,而现在随便争论几句都可能自杀,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02 “沉默的羔羊”
从表面上看,沉默是无交流,而实际上沉默之中却有着无限的意味。它也是让老师和家长很无奈,现如今已经演化为很恐慌的一种表现,毕竟自杀前的孩子往往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下一刻就over了。
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充满爱心,他们也可能只是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污点罢了。一位30年教龄的乡镇中学校长就是如此,最让他们这些老师担心的并不是孩子不听话、捣蛋调皮,却偏偏就是集体的沉默。
以前的中学生,也让老师们头痛,他们可能会早恋,可能会打架。不过现在的状况更糟,学生就像瘟鸡一样,除了打游戏别的事情都无精打采。特别是男生,身上早没有了年轻人的朝气,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气神,什么也不想做,连打架都没精神儿。他们跟谁都不愿意说话,没有愿望也没有需求。
全校1/4的学生都在得过且过,没有挫败感,没有压力,成绩无所谓,没有动力,也没有梦想和未来。他们只是沉醉在手机和游戏的世界中,老师、家长或者别的任何人都无法将他们拉回来。他们的世界与大人们之间隔着薄而不破的一层壁,彼此听不见对方说什么、看不到对方做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孩子。
03 “好撕裂”与“坏孩子”
撕裂首先发生在“好孩子”和“坏孩子”之间。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班级,“好孩子”和“坏孩子”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存在严重的隔离现象。对于“坏男孩”来说,“好男孩”是“无趣的”和“惹不起的”。这就是无聊,因为“他们只知道如何学习,他们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不能谈论同一件事。他们和我们就像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我们之所以得罪不起,是因为“不管是谁的错,只要到了老师那里,就是我们的错。谁让我们是差生呢?他们才是老师要保护的人。”
对于“好孩子”来说,“坏孩子”让他们既羡慕又不屑。他们羡慕他们的“任性”,因为这是他们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却又鄙视他们的“任性”,因为这是父母教给他们的,学校乃至社会都“鄙视”他们。就这样,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童年里,“好孩子”和“坏孩子”就像人一样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沟通是很困难的,如果人少了,就很难理解,甚至会发生冲突。对立,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和不宽容,长大后就会延伸到他们身上,然后成为班级之间的差距。
04 孩子被孤立
孤立,这就是孩子们如今的自画像——他们被孤立在冷漠或亲密的家庭里;他们被孤立在挤满学生的教室和学校里;他们被孤立在喧闹的世界里。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足够的心理能量与父母、亲人、同龄人、社会进行沟通。
当孩子们的校外时间不仅被学习填满,还被各种沉迷所打断,当孩子们的心思被学习任务和追求成就淹没时,如何才能与家人、与亲戚和同龄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校时间,学校打着“安全第一”的旗号,即使课间休息时,也不准孩子离开教室,不准玩耍、玩游戏。上课时不允许“说话”。在寄宿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学生除用餐时间外,任何时间都必须留在教室。
在校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许说话”。即使在幼儿园,孩子们被要求遵守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许说话”,第二件事就是“安静地坐着”。过去,学校是孩子们最重要的聚集、玩耍、玩耍、打架的场所,现在即便是在熟人社区,这种情景也已经不复存在。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无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我们的孩子都与家庭、学校、社会隔绝。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自尊心太强”,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考虑别人。说白了,他们就是自私、狭隘。
不过,这种情况并非是“过度自我”,而是没有形成“自我”的后果。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都认为“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孩子应该在各种交往和交往中认识自己,在交往中学习规范。但由于他们孤立在家庭、同伴群体、学校这三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没有互动和深入的交流,很难完成社会化,形成成熟完整的“自我”。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