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正文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有点尴尬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有点尴尬
文/龙爸开讲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有点尴尬


随着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直严重,很多学校都配置了心理老师,可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呢?下面内容节选自一位心理老师的自述,共大家共享。


今天是我担任这所初中心理老师的第二学年。

看着新的课表,不由得还是长舒一口气,一周才4节课,相对上学年每周十节课,还简直是轻松得不要不要,顿时感觉肩上的负担小多了。

可是,我的高兴没有维持太久,因为工作不仅没有少,反而更忙碌了——来咨询的学生远比去年要多,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初一新生。
这不,刚开学才两个月,就已经有几十个同学预约咨询。

我们这个初中部学生还是不少的,全校有近3000人,每一级有20个班。
本来校内有一个心理老师,其实她也是勉为其难,本身是校医,因为那一年学校内连续出了几起学生心理方面的紧张事件,亟需心理老师,于是她就被兼职了。

说起来这也是“祸兮福所倚”,这样一来,校内就有了两个心理老师,工作也能分担一起、有个照应。

我们学校的咨询室是在教学楼的对面,这是一个独栋的两层小楼,一层是医务室,二层就是我们心理健康中心,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个所在,一般只有心理委员会来交接。


心理测评

一般来说,刚开学的时候,都会对学生们开展一次心理测评
当然,这个工作都占用“非核心”课程的时间,比如信息技术课。
根据这些测评来判断本学期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再决定工作的重点放在哪里。

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可能很严重,但是广度并不大,一般都集中在三类:

  • 轻微的情绪问题;

  • 明显的心理问题,可能伴随行为异常,比如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格突然转变;

  • 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可能的自杀倾向。

第一类的一般是共情一下就可以解决;第二类需要多次咨询才能好转,我一般是安排一下咨询的进度,前期主要是倾听和陪伴,先把来访学生的负面情绪降下来;第三类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会建议马上联系家长做转诊处理。

填写问卷的学生,其实都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做激烈的斗争,他们担心自己填得不好,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或者影响自己的印象分。
在填写的过程中,我总是要不断的强调:要根据真实情况填写,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来打消他们的担心。

尽管还有学生会掩示他们的状况,可即便是如此,评测出来的结果还是会令人震惊,有不少看似开朗的孩子,其实正处于心理危机之中。


对于有心理问题苗头,或者刚刚复学的孩子,我就要对他们做一对一心理评估
这个过程中会问不少问题,比如,最近的情绪状况如何?看过什么病?是否做过心理咨询?多长时间做一次?……

对于刚刚复学的孩子,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比较反感:“这是在盘问吗?为什么聊天这么详细?”像这种孩子,通常还没有准备好重新回归学校。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心理预设”,就像前面说到的情况,孩子可能感觉自己准备好返校了,可是真正面对校园的生活时,他们还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一条宝贵的经验

刚做心理老师的时候,给学生做完心理咨询后,会有很长时间的焦虑和不安,总会感觉访谈的过程可以处理得更好,孩子的有些情况没有被发掘出来。
这种紧张感会让我整夜睡不着觉,有时候一周之内都还在焦躁不安。

上心理健康课的一个班,学生对于这个门课程都比较抵触,没有人应答我提出的问题,连资料都不愿帮我发。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给自己做很久的心理**才能走上讲台,然而上完课后还是没有什么成就感,只是心里更累了。

好不容易支撑完了一个学期,到那个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向学生们坦承了自己的迷茫,也坦然面对了大家对我的不喜欢。

第二天下课后,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两个学生走过来,塞给我一张纸条。
上面的文字,犹如一位长者在安慰晚辈:不要这样否定自己,其实我们都很喜欢你……

具体的文字,后面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记得从此,我就获得了巨大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毕竟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我,只是他们有些时候不喜于表达,或者屈从于群体意识选择了沉默罢了。

下面一个学期,我再去他们班上课,发现气氛居然完全变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起来向我提问,或者回应我的问题,这让我顿时感觉人间值得。

这是我做心理老师的一条很宝贵的经验,从此,每一学期,我都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跟孩子们探讨尊得的问题,也保留了小纸条的互动方式,告诉孩子们:有情况都可以给我塞纸条。


夹缝中生存

最后说一下心理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说实话不太好,可以说“很卑微”。

关键是这种状况,大家都不了解,其他老师可能会说“羡慕你”,因为我没有早晚自习,不用早起晚睡,还不用批改作业。

正如大家会羡慕很多职业一样,其实大部分职业都很苦B,只不过你不了解罢了。
他们认为我的工作就是说话,不用备课,上课的话课时也很少。

“不就是聊天吗?”听到他们这样说,我会感觉很受伤。
因此,我们的机会比任课老师要少得多,我们没有状项和职称的评比。

职称评比一般采用积分制,研发项目、市区级奖项、优秀班主任、学生辅导奖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极,最后看谁的分最高就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评价,而这些都跟我无关,因为心理老师在别人的眼中就是编外人员。

比如语文,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比赛,比如基本功、技能、诗歌朗诵、演讲等;连生物、地理都有专门的比赛,我们的心理学比赛却一个也没有。
因此,在比赛这类成果上,我几乎是毫无建树的。

再说成绩吧,语文、数学,都可以以成绩、录取率来评估效果,而我们的心理学在中小学则是不考试的,难道要按咨询数量吗?数量越大,说明学生的问题越多,这恐怕是谁也不愿意承认的事情。

还有,心理老师的归属都让人纠结,说不是任课老师吧,还有一两节心理课,因此我们属于教学部。
然而一周才几节课,又看起来太清闲,于是我同时又隶属于德育处,其实就是打杂的,只要有杂事就是我来做,等于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卖给了学校。

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有点尴尬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