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中如何“共情”?
我认为心理咨询中第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共情”,因为来访者至多就是有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多半是跟负面情绪有关的。
此时,其他的工作都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咨询师能迅速将来访者的心情安定下来。
本文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共情”。
什么是共情?
不知道是哪位把empathy首先翻译成“共情”的,不过必须得承认:翻译得极好,相对于另一个很有名的翻译“同理心”,共情要好上许多,即有名词的成份,又有动词的跃跃欲试,而且即便是非专业人员一看便懂。
共情的原词empathy,是由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首先引入心理学的一相概念。
我本人认为无论如何夸大这个概念的作用都不为过,可以说从此心理咨询工作就变得一片光明,而且这种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虽然心理学流派众多,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各个流派的理解和表述是大相径庭,可是对于“共情”的理解和应用,大家却难得的非常一致。
所谓“共情”,就是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这算是一个比较学术的说法吧。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具备治疗功能的,而共情正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
罗杰斯对于共情的更深入解释是:
关怀一个人,以致于要深入他的世界,好像我就是他,我要用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就像他自己一样。
而不能把他只看成一件物品,只能从外部去观察。
心理医生必须能够与对方同在他的世界里,进入到他的世界城,从内部去体会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生活方向。当然,共情并不只是用对方的眼睛去看,还要在了解当事人的内在主观世界后,把那些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当事人。
明了当事人的个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并不会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很多简单的事情,用大师的语言一说,就是感觉特别有B格、很难懂。
上面那一堆话,其实就是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体会他的处境和情感,并把你的感受回应给来访者。
与此同时,还不会迷失自己。
共情的层次
心理学上把共情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
初级共情就是在你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了,总结归纳后再回馈给他。
高级共情则要复杂的多,心理咨询师要深入体会来访者的内心,去体会他的多种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痛苦之源,还要明晰他的内在动机、态度与愿望等。
比如,有个来访者是位年轻的妈妈,才11岁的女儿刚刚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而去世。
妈妈非常痛苦,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女儿”。
对于这位来访者,咨询师访如何与她共情呢?
01 你现在很痛苦,我能感觉到。
这句共情的回应算是比较初级的,符合妈妈当时的感情,可是又有点肤浅,因为没有说出痛苦的根源。
02 你失去了女儿,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这个共情是失败的,虽然说出了痛苦的根源是因为失去了女儿。
可是问题在于太理智了,而且没有把更深层的动机、挫败感、自责感挖掘出来。
03 你想要治好女儿的病,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女儿的命,这让你感到很无力、很挫败,甚至自责。
这一句共情说出了妈妈的多重情感,妈妈听后会感受到她的痛苦被理解,可是态度显得过于消极。
04 你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已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你尽力了,我理解你,你是非常爱女儿的。
这次的共情是比较好的,既回应了妈妈的情感,又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有助于让妈妈从自责的状态中走出来。
关于共情的若干注意
01 共情只有在关心和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果。
共情必须准确到位。
这就要求咨询师抛开自己的假设和成见,真正关心来访者,多倾听他们的心声。
只有这样,共情反应才能尽可能正确。
如果你不确定,你可以使用“可能”、“也许”、“也许”等词语。
例如,“你女儿的死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内疚。
”
02 来访者说话时,咨询师尽量少打扰或打断患者的谈话。
表达同理心的最佳时机是患者最痛苦的时候,尤其是当他痛苦到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
这时,医生的同理心会深深地感动来访者。
03 医生进行共情时,应从情感共情开始,最后是理性共情。
共情时,医生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负面取向”共情。
相反,应该逐渐从谈论患者的消极情绪过渡到谈论患者的积极情绪和愿望,最终达到“爱”的高度,例如对上面提到的患者说:“你很爱你的女儿”很多。
”
04 共情不是越多越好,但频率要适当。
医生的同理心,在整个心理访谈中,一般都是一开始少,后来多。
不过,在50分钟的采访中,医生能共情3次左右,还算是比较适中的,如果超过5次,就显得有点太多了。
05 尽管共情是一种强大的治疗技术,但仅共情是不够的。
在心理治疗疗程中,应注意共情、倾听、提问、情感表达、理解和解释等技巧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程效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