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麻烦人,是一种病

文/龙爸开讲
不愿意麻烦人,是一种病。
熟悉日本R的话,你一定会知道他们有一个民族性:不愿麻烦人。
虽然在我国,这种人格上升不高民族性的程度,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越来越陷于自我的生活中,不愿与人接触,不愿麻烦他人,哪怕对方是自己最亲的家人。
事实上,在心理学领域,“不愿意麻烦他人”是一种很不好的人格特征。
这意味着在社会交往中,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有可能是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担心他人拒绝,或者不愿意与他人有心理上的链接,这些都可以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形成负面影响,甚至让自己的社会交往陷入被动。
“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涵义
这并不是说这种人就是在自私自利,而是他们太担心别人的感受,害怕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困境求助。
这种作法有可能是源于害怕,害怕被人拒绝、自己的请求不被接受,或者换来他人不佳评价,而自己偏偏就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非常“不愿麻烦他人”,会招致一系列的麻烦——
01 有可能造成自己需要的压抑和牺牲。
在不麻烦别人的背后,是自己得不到满足的需要或欲望,是为了独善其身而舍弃的利益。
这还没有完,如此做之后,还会带来自己的沮丧和失落,或者不敢表达出来的不满和愤怒,因为在不经意间,他们错过了自己穷尽多年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的幸福。
02 有可能陷入社交困境。
不麻烦的底层思维是拒绝更加亲密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加固是依赖于互动的,担心给别人带来烦恼的作法,会让自己陷入孤独和狐立,形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不愿麻烦人”思维的最大可能是来源于家庭环境和早年教育。
有些原生家庭,给孩子从小的教育就是照顾他人的感受。
凡事过犹不及,过于撇清自己,会让孩子忍着内伤也要成全他们的同时,忽略自己的需求。
这种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一下一辈子的烙印,长大以后也不敢向他人提出要求。
长时间的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会增加内心负面情感和情绪的积累。
最可怕的是这些负面能量,从量变到质变,最后把自己压垮。
当然,这并非是要否定关心他们和顾及他们感受的必要性。
而适度关心周围人也是健康社会关系构建的基础。
可是,过度的担忧或不愿寻求帮助,就是一种病态。
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平衡点,个体要学会在自我需求与他人感受之间找到平衡。
学会麻烦别人
为了帮助个人找到平衡,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和建议,供那些可能过于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使用:
自我反省和自我保健: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他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经常不愿意向他人提出要求或表达需求。
如果是这样,他们可以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源于对他人判断的过度关注或害怕被拒绝。
自我照顾和自我接纳也很关键。
个人应该学会对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敏感,并不断提醒自己照顾自己同样重要。
学会表达需求:个人可以通过练习表达需求来改善他们的关系。
这可以包括向朋友、家人或同事寻求帮助,或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达您的感受和需求。
学习清楚地表达自己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沟通和关系。
设定个人界限:个人应该学会设定个人界限,以确保他们的需求不会被过度牺牲。
这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的方式。
设定界限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那些认识到自己有过度打扰他人的倾向并认为这种行为正在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寻求心理治疗或咨询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选择。
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个人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策略来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最后要强调的是,关心他人、考虑他人感受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幸福为代价。
找到平衡是关键,个人应该学会如何在照顾他人和保障自己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建立更健康、更满意的生活,同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过度不愿意麻烦别人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质,但通过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行动,个人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实现心理健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