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受害者情结”,害了你的一生

文/龙爸开讲
别让“受害者情结”,害了你的一生。
遇到过这样一种人吗?一说起自己的生活,就充满了凄苦,然后就是自己的各种遭遇,那可是满腹辛酸泪啊。
仿佛全世界都把他抛弃,都冷脸对他,都对不起他。
按他的说法,所有的经历都是各种遭遇,欺负和不公平都是专找他一个人似的。
然后,他便会满世界倾泄他的怨气,诅咒那些不义之徒,让那些毫无仁义之辈全部都不得好死。
然而,你看上就会看到更精彩的妆容,似乎那个人会变脸似的,马上装出一副玻璃心模样,仿佛中一只误入大灰狼群的无辜小白兔,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残酷冷漠、无情无义?为什么他如此善良、单纯,却都是受伤,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受害者情结
上面这种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表述——“受害者情结”。
这个事情也是要看尺度,偶尔抱怨或者自怜一番,并不算是什么坏事。
遇到自己或者朋友展现出受害者情结时,没有必要上来就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也正常的一种避免自己心理失衡的防御机制。
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成长阶段不断被家人、被老师、被同学否定。
这样的生长环境让你缺乏安全感。
又或者你在成长过程中被对你重要的人所忽略,在情感上长期征于匮乏的状态;又或者你一直是一个有焦虑感的孩子,因此你会过度的解读周围的信息、揣度他人的想法。
有“受害者情结”的人,他自己才真的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表面上他是在抱怨他们不好,事实上他是说自己有多么的不好,内心并不喜欢自己,是在自责。
如果你也这样,请先让自己放松一下。
因为这并不是你的错,虽然你的身体长大了,心智似乎也成熟了, 可是早年间的有些心理创伤却仍在隐隐作痛。
可是那些已经过去了,不需要忘记,只需要原谅自己,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即可。
如果你可以持着开阔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受害者情结”,你不难发现:如果你还是放不下那些过往,你就会重新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看待你遇到的每一件事,心里满是负面能量去行动,这时你会重新伤到自己。
每一次遭遇受害者情境时,对于当事人都是一个十字路口,是不断轮回在这种负能量之中,暂时获得救赎的假象;还是让自己直面内心,真正的长大,学会承担自己的生命之重,改变自己生存模式,对自己负责,成就与此前不同的未来。
受害者情结的根
个体之所以会一再唤醒受害者心态来响应人生,是因为他的心理危机需要一种发泄途径让自己重归心理平衡,虽然这是一种不太高级,甚至说是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却是手到擒来的一种方式。
这样做很方便的原因,是因为此前已经多次预演。
这种模式最早的起源是在童年。
那时的他,没有得到温暖和爱,留下了情感匮乏或者情感创伤,那时的他,无能为力,渴望得到别人的挽救和关爱,却求而不得,只能自己在角落里哭泣,只能自怨自艾。
受害者情结的形成,几乎是完全无意识的,因此除非是自己有意识的调整和修复,否则也不可能随着实际年龄增长而自己改观。
于是,对于问题的思考模式永远都在那个怪圈里面循环,固守着早年的经验,对于自己的人生采取错误的意义设定,解读这个世界都是恶的,都是来敌对自己的,而自己却无法反抗,只能抱怨他们的不仁不义和残忍……
如何改变“受害者情结”思维模式?
当你感到有“不公平”或“受到压迫”、“被欺负、被贬低、被排斥、被利用或**待”、“他怎么能这么做?”“我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样我就不用为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负责?”的想法时。
可以提醒自己:“我愿意告别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我愿意斩断过去创伤的纽带,我有勇气为自己承担责任,我有权利新的生活。
我真诚地祝福自己,我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
您还可以做以下减压练习,帮助您改善固有的思维模式——
首先深吸一口气,放松心情。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经常感到委屈?发生了什么事情?”先把你的委屈的感受写下来,让这些感受活生生地写在纸上。
不要把它们停在你的脑海里,以免大脑无限放大。
伸出援手,让你的情绪和感受自然流动,不要压抑自己。
从第三方的角度看所写的内容。
这个第三方的角色可以是最好的朋友、睿智的老人、精神导师或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能让你感到安心和支持的虚构人物,不会立即批评或否认你的角色。
想象一下这个角色在读完你写的内容后会如何看待你和你所经历的事情,你就能猜到内容中的“加害者”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
您甚至可以与该第三方讨论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它们会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你也会发现,有很多种可能,而不仅仅是你原本以为的原因,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发生。
你也将能够成为自己感受的主人,而不是总是被别人的情绪和想法所影响。
也许你有一个有“受害者情结”的朋友;也许你就是在每段关系中总是感到受伤和怨恨的人。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必须学会成长。
如果我们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希望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认清并觉知自己过去的旧有消极模式,然后斩断“旧有消极思维模式”。
唯有决心告别过去,迎接新的生活。
你这么认为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