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圣母型人格真的完...正文

圣母型人格真的完美吗?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圣母型人格真的完美吗?
文/龙爸开讲

圣母型人格真的完美吗?


弗洛伊德总是有一些至今令我们惊为天人的言辞,比如:

“爱是一个人对完美的渴求。

如果是这种爱是对于爱人而言,可以说是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这种爱就像太阳光一样普照天下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圣母型人格”。
说得好听一些,圣母型人格是在追求无私和完美。
最可怕的是历史上确实是出现了不少圣母型的人物,比如南丁格尔、伊丽莎白女王等。
因此,圣母型人格在长期以来都吸引了很多学者去专门研究。

正如前述,这种人格的特征内核就是似乎不存在自己的私人事情,可以毫无私心的关爱他人,就像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亚一样的存在。

或许这种人格有天然形成的因素,不过更多的情况是跟个体的自小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接受的文化教育等因素都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


圣母型人格的形成机制

荣格说:人们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拯救自己的灵魂。
正是应了这句话,所谓的圣母型人格,并非是这些人的人品过于高尚,而通常是通过善行来救赎自己,从而让自己的灵魂净化,甚至得到升华。

在荣格看来,所有人的行为和现象都在体现着一种平衡性,而圣母型人格似乎在追求一种超乎自然的完美,强调过度的关怀和奉献。
所谓过犹不及,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人在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时,这往往是她最缺乏的。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其早年的亲子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圣母型人格的形成极有可能是源于幼年时候孩子对于母爱的过度依恋,当然也可能是另一个极端,即由于缺乏母爱而产生的补偿需求。

该人格的人在成年后依然有着不停关怀他人的执念,甚至会舍弃掉自己的需求。

这么一说,你还认为圣母型人格是尽善尽美吗?就像鲁迅先生评价诸葛亮“智近乎妖”一样,圣母型人格的无限完美也会让人感觉“金玉其外”可能“败絮其中”。

且不说其本人可能藏在外表底下,可能会有的**行为,单说其个体心理发展也是有很多值得探求的地方。

马斯洛说:如果你是锤子,就会把每件事都当成钉子。
因此,对于圣母型人格者而言,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进入单一化思维的误区,这样个体的未来就成为一眼看到头的一潭死水,自我发展将缺乏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最强调的是自我实现的价值,而过度的奉献必然将过多占用个体的时间和精力,个体是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实现层次的。


在社会角色的认知的塑造中,圣母型人格多半与女性相关,她们被过多的要求有爱心和奉献精神。
因此,圣母型人格很多时候是社会文化背景所塑造出来的一种假象,因此这种基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难免一直被心理学家们所质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社会性危机,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
圣母型人格的形成也符合这个规律,它往往形成于生命的早期阶段对于亲情的过分投入和对于和谐的渴望。

在成长的经历中,这一部分个体过于关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他们甚至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次要的位置。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口欲期和肛门期有关。

在生命的早期,个体对于外界的过度依赖会在以后的时光中过度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以他人为第一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往往是形成圣母型人格的基础,表现为对他人的需求敏感而且无条件的满足。


圣母型人格的问题

这种无私的关怀看似无比高尚,实则是一种心理问题。
如何在关怀他们与照顾自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这种人格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他指出:通过培养个体的优势与积极特质,可以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

对于圣母型人格而言,重点在于学会怎样均衡的分配关怀他人与关怀自己的资源,在现实的临床治疗中,处理圣母型人格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
比如——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个人重新评估和调整他们的思维模式,可以学会更平衡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人本主义方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鼓励个体更加关注自我成长和发展。

家庭系统理论:对于理解和对待圣母型人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家庭系统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对待具有圣母型性格的人时,可能还需要考虑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关系动态。


从更广泛的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圣母型人格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例如,过度的无私可能会引发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因为个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心理治疗经常强调平衡和界限的重要性,教导个人如何照顾他人,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健康和需求。

对圣母型人格的心理学研究不仅揭示了个体在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特殊性,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情商同样重要”。
对圣母型人格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圣母型人格背后的心理原理是多样且复杂的。
它涉及个人的早期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角色等多个方面。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卡尔·罗杰斯所说: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的路,而不是别人为他安排的路。

对圣母型人格的研究不仅是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探索,更是对人性和个体选择的深入理解。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圣母型人格真的完美吗?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