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黑暗人格的人,远离他们!

文/龙爸开讲
4种黑暗人格的人,远离他们!
虽然很少有人说起“黑暗人格”这个词,可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已经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神经学家、遗传学家们研究了很久。
对的,你没有看错,一些神经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黑暗人格者的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与正常人有些不同的。
黑暗人格的形成
当然,黑暗人格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进一步发展,或者逐渐向正常人格转化。
影响黑暗人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关系等成长的软环境,个体的先天条件,比如生理因素、遗传基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暗人格的形成。当然,遗传因素虽然重要,却并非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互动对于个体的影响往往会更大更致命。
如果非要把这些因素中抓出来几个最核心的,那应该就是早年经历与原生家庭,以及社交互动几乎是决定了个体人格的形成。在此过程中的忽视、虐D或者过分的溺爱通常是黑暗人格形成的充分条件。
另外,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黑暗人格的形成也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对于黑暗人格的形成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比如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受得到更多的接受或鼓励。又比如,在蒙古征服时期,血腥杀戮之举会被视为一种英雄行为。
黑暗人格的实质
苏格拉底说:人既要知道自己,也要了解自己。
作为一种心理服务的从业者,我们需要经常思考老苏这句话,因为人性的很复杂的,它不只有光明面,还有极深的黑暗。
人格中包含黑暗面,并不是说这个人就是坏人,而是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善恶的结合体,没有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黑暗人格则是指一些负面或有害的人格构成的复合体。在心理学上,它通常被称为“黑暗三角”,因为它总是跟三种特质如影随行:
自恋:这种个体会过度的自我重视,甚至自我膨胀,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态度傲慢、自负,对他人视而不见,缺乏同情心和爱心。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这社会学上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他们擅长操纵和谋划,看待别人都是自己实现目的的手段。
精神病态:这种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对于他人的情感漠不关心,经常会做出危及他人的行动。
理解黑暗人格
对于黑暗人格也不需要畏之如虎,适当的予以管理即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它。如果你身边的人有以下四种行为:
01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认为:只要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手段上可以不必计较。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在极度惨烈的生存环境中是有必要的,比如荒岛生存,或者商业竞争。
可是在一般的行业或职业中,这种作法可能会毁掉自己经营多年的人设,成为毁掉事业的丑闻。
02 操纵和愚弄他人。
不管怎么说操纵他人都是不被社会规范所宽容的,虽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一种控制欲,可是“心机表”、“绿茶表”之类的人终归要被所有人抛弃。这种事情一旦败露,就会四面楚歌。
03 不能共情。
共情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经历的能力。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而这种冷漠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04 恨人有弃人无。
幸灾乐祸是缺乏同理心的一种极端形式。当别人经历不幸时感到高兴是一种通常源于社会比较的情绪。
虽然这种情绪可能会暂时提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但不应该表达出来,也不应该转化为具体行为。
在认识到您可能具有这些黑暗的人格特征之后,解决它们很重要。
黑暗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引导和控制,可以帮助个人取得成功。但如果误入歧途,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自我意识和适当的引导,黑暗面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力量,而不是破坏性因素。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面对和挑战。
正如尼采所说:“谁长期与怪物战斗,最终就会成为怪物。”这句话提醒我们,面对内心的黑暗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止自己成为我们最害怕的人。
具有黑暗人格特质的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显得高效和成功,但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并可能引起他人的不信任和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黑暗人格特征并不等同于精神疾病。拥有这些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会表现出极端或有害的行为。
黑暗人格特征的表达程度因人而异。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