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问题儿童转身心理学家,凭什么?

文/龙爸开讲
马斯洛:问题儿童转身心理学家,凭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童年的错,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近年来,心理咨询业的发展,也佐证了这种说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原生家庭”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就是:原生家庭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就是一个人的“加工厂”,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产出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格一旦被塑造成功,就会决定其一生。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很多人就如获至宝,其中不只是心理学从业人员,还有很多家长。于是“原生家庭”就成了背锅侠,只要有心理问题就推到原生家庭,一时间“父母是祸害”、“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等恶趣味理论充斥网络,俨然原生家庭就是无数人的噩梦,成了阻碍自我发展的魔鬼。
事实上,很多人的心理问题,跟童年完全无关,或者童年的影响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是青春期以后才成形的,比如性格、能力、事业挫折、情感问题等。可是就有一些人,甚至是心理咨询师非要把这些栽到原生家庭的头上。
我们不得不问:原生家庭真的有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巨大能量吗?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理性的看待“原生家庭”。
那是上世纪初的一个米国犹太家庭,塞缪尔和罗斯夫妇在1908年4月1日生了第一个孩子亚伯拉罕,之后他们又有了3儿3女。
这是一个很不幸福的家庭,犹太人也不只有精英,祸害也很多。父亲塞缪尔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愿回家,在外消磨时光。
这场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只是因为有了几个孩子而勉强凑合在一起。更何况在很多孩子人生的关键时刻,父亲都是缺位的。
糟糕的婚姻,宗教的痴狂,让这位母亲随时处于暴走的边缘。她常常因为一些芝麻小事而大发雷霆,毫无底限的咒骂孩子:“上帝会严厉惩罚你!”,而这些小事也并非一定是孩子做错了,只不过是她不爽罢了。
亚伯拉罕从小就非常顽皮,看到他爬窗户,妈妈就咒他:“你要是再从窗户爬出去,就再也长不高了!”
为了更严厉的收拾亚伯,母亲采取了更极端的作法:她当着亚伯的面,把他的小猫头朝下摔在地上撞死;亚伯很喜欢音乐,妈妈便把他心爱的唱片扔到地上,踩得稀巴烂,还一边骂着:“让你不听话!”
……
这样的事情,就是小亚伯童年的时常,妈妈总是在反复揉搓他的心灵。事过多年以后,在亚伯的记忆里,妈妈还是自私、吝啬、暴虐的存在,他想不起来妈妈的一丝温柔:哪怕他们全都饿得痛苦,妈妈也不为之所动,她把冰箱锁起来,只有自己想吃东西的时候,才会打开冰箱分给孩子一丁点食物。
亚伯曾这样评价他的童年:
“我天天都活得不快乐……我的家是痛苦的,妈妈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只有自己呆在图书馆里长大。”
他对于母亲的痛恨和憎恶是贯穿一生的,只要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就是负面和仇视,虽然他深知不原谅就是惩罚自己,却依然从来没有打算原谅她,也从不打算去理解她的不幸和委屈。
从十几岁离家之后,亚伯就极少再探望母亲,他的一生都没再与母亲和解。遇到这样的原生家庭,按照许多心理专家的说法,亚伯的一生一定是被毁了,他的性格也必定是阴郁、古怪的,而且终其一生必与幸福无缘。
可是,现实很打脸,满心伤痕和痛苦的亚伯,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家庭幸福。他的经历足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非是他不可更改的宿命。
亚伯的全名就是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是心理学上最流行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那位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的层次逐渐提高。通常而言,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人个性充分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的终极目标,即个人潜力的充分发展。
马斯洛在研究中发现,真正实现了自我的人,他们的安全感、爱、自尊等都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也形成了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和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表示他们想为此奋斗一生职业。
你注意到了吗?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了很多,可是从来没有提到自我实现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马斯洛自己的实践就足以验证了这一点。
他虽然生活在一个极其不幸的原生家庭中,可是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位温和善良、广受人们敬仰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得很幸福。
事实上,认真对待事业的人根本不会害怕自己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入“原生家庭”一词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治愈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这是为了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成为不幸的背锅侠。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在说:我是最好的,只是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将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面对自己的创伤,寻找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虽然我们的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它不能限制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成长的过程。要知道,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的选择。
成长的命运,就是超越原生家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