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精神分析导向的心...正文

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你见过吗?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你见过吗?
文/龙爸开讲

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你见过吗?


在心理学家里面,关于弗洛伊德的故事似乎特别多。
有一次,朋友与他聊天,其间谈到了自己”儿子“的糗事,弗洛伊德反应真是快,马上就明白了:“这个小男孩就是你自己!?”看吧,友谊有小船说翻就翻了。

弗洛伊德立即意识到了“精神分析”的奇妙之处,随后确定下来精神分析的三个内核:中立、节制、匿名的态度。
在儿童精神分析先驱克莱因看来,精神分析的态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精神分析咨询师的宝贵品质。

在心理咨询的应用上,精神分析会专注于和潜意识沟通、理解潜意识,从而与来访者达到最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因此,基于精神分析的咨访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这与一般的咨询关系,或者一般的日常人际关系都是不同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情境,或许从中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在咨询风格上更显著的特点:

来访者A女士在本次咨询接近尾声之时,她扭头看了看窗外,当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

她转过头来对咨询师说:“非常感谢你的帮助,你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你看已经到饭点儿了,正巧附近有一个不错的餐厅,完了我们一起去吧,你也要吃饭不是吗?”

面对来访者沉默中的等待,咨询师有些紧张:“哦,不用不用,我们有规定,咨询师不能与来访者建立私人关系。


你可能注意到了:此时咨访双方的关系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逆转,来访者成为主导方,咨询师反而被逼入了死角。
这是怎样发生的呢?

面对来访者的就餐邀请,咨询师有了明显的应激反应(压力、紧张),他感觉到了来访者对于咨询设置的突破,于是给予了一个理性且有礼貌的回应。
这其实是一次心理防御,并在潜意识层面把来访者推远了。

而这样一个有礼貌的回应,则被来访者的潜意识所利用了:“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规定,你应该跟我一起去才对!”


我们来看看假如咨询师以精神分析的态度与来访者工作,他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场景:

回想来访者说:“看这也到饭点了,正巧我知道这附近有一家环境不错的餐厅,完了咱们一起去吧!”这里的“环境不错的餐厅”是在说什么呢?

在意识层面说:她想和咨询师去环境优雅的地方就餐,可是在潜意识里,她有没有可能认为这是与咨询师的一次约会呢?

假如我们的假设成立,此刻的咨访关系可能是发生了恋情式的移情。


再来看咨询师那个礼貌性的回应,他事实上是对危险移情的恐惧要将来访者推开,选择不去,对于咨询师来说是更安全的,可是这便失去了一个与来访者移情探索的机会。

当然,在咨询中,我们需要持有中立、节制的态度来拒绝来访者的越界邀请。
然而,这种态度还包含:

第一,咨询师有责任帮助来访者不要把咨询中的冲动转化为行动,可以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咨询师对于自己的情绪反应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把它们作为打开来访者潜意识的一把钥匙。

另外,在咨询师的回应中,可能还会传送给来访者一个不准确的信息:要想与咨询师建立现实的关系,必须马上结束咨询。
这就有些事与愿违了。

在精神分析的节制态度里,还包括咨询师建立并维护双方边界的责任。
这就诶我去母保护孩子一样,父母并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还需要帮孩子建立、维护规则。


对于来访者来说,他必须向咨询师学习如何抑服快乐原则,学会放弃不合格的满足感。
为了成长,必须带领他度过心理发展的原始阶段,获得心理成长。

对于咨询师来说,他必须能够公开地触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反应,并以不评判、不困惑、不报复的方式回应来访者,让来访者能够清楚地找到这条路。
成长之路。

通过以上的咨询情境,展示了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
以及以分析式咨询下的每个反应背后的潜意识含义。

精神分析是探索人性的艰苦工作。
在每50分钟的咨询中,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将咨询师卷入与来访者的高度情感联系的漩涡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总是默默无闻***。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你见过吗?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