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小心:身边的人格残缺者,他们有:两大特征
一个人的人格完整性是他完成社会职能的基本保障。
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却被很多人一再的忽略,他们会假定自己或他人的人格都是完整的。
可是,说句浇冷水的话:绝大多数人的人格都是残缺的,只是不完整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以为大家的人格都是完整的呢?
这或许是所有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吧,大家都愿意把自己与别人想象是人格完整的,可能这样的话,大家会更容易相处吧。
人格不健全的真·相
正如前述,在心理学上,人格的不健全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人格健全者,所以说人格不健全只是程度的不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
这种说法其实不难理解: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便构成了心理上的不完善,而且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也是形形SS的,不一而足。
如果追究很多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深层原因,经常见到的负面心理,比如自卑、软弱、漠视等心理现象其实都是人格缺憾的一种表现。
按照它们的类型划分,人格缺陷又可分为:回避型、边缘型和反·社会型等。
总之,人格残缺是很不妙的事情,它们不仅会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还可能会伤害到周围的很多人,甚至会引发一些很严重的后果。
三重人格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找到那些人格不健全者,帮助他们及早清除隐患不好吗?
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可是操作起来却难度不大,因为一个人身上的特征有很多,人格的判断都是从个体外在特征上抽离、归纳所得。
所以,它不可能像人脸上长一颗痣一样一目了然。
对于不完整人格而言,我们都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那么,如何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发现不完整人格呢?
当然,凡事都会有一些细节特征,只要我们抓住它们,就可以把背后的人格抓出来。
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人们心理状态和人格结构的知识。
虽然每个人都会把人格这个词挂上嘴上,可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人格的概念和结构,主要原因是人格的相关知识过于复杂、抽象,不太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心理学家对它的解释:人生有多个侧面,如果五光十色的光,而完善的人格结构就如同一个光谱,它代表着个体的全面性。
你可能会抱怨自己没有天生一套完整的人格结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因为人格虽然有先天性的因素,不过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如果我们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观察个体,事实就会更加清楚。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自我、本我和超我。
其中,本我是人的原始心理状态,是个体最原始和最易冲动的欲望,在人们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往往就是由本我来控制的。
自我指人们进入社会后,依赖逻辑思维能力产生的心理状态,这是理性管理的范畴;超我是社会规范或群体的期望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影响。
心理学上认为:个体的人格会很深的受到教育的影响,而通过学习后形成的道德、智慧、意志则是塑造完整人格的三种强大力量。
其中,道德是影响超我的一种重要因素,起着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智慧和意志更多的是影响自我,让我们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境做出最合适的决定,特别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智慧会帮我们的出合适的应付之策,意志能够给予我们受到打击之后依然前行的勇气。
不完整人格的特征
识别不完整人格的方式也不复杂,把握两点基本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01 过度的自私
中国古代的智者吕坤说:“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我们现实生活也佐证了这种说法:自私自利是诸多负面人格的危害之极,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自私程度越严重,他的人格就会越残缺。
尤其是在我们被西方的“利己主义”思想日渐侵蚀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的人生信条就成了“为自己而活”。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苛责自私自利。
以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在西方的语境中根本不算是缺点,甚至还有褒奖的意味。
虽然这种说法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听起来有些刺耳,可是实话来说:自私自利确实无可厚非,在个体自己都过不好的情况下,让他大公无私,这的确是要求过高了。
说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生活中的感情外衣下,本质上都是自我中心之为,比如你所说:“你怎么忍心丢下我?”,或者“你就不心痛我吗?”时,无非是以感情之名,希望对方对自己付出罢了。
02 多方面的侵犯
这里的“侵犯”不仅仅指字面意思和最常见的人体伤害行为,包括对他人身体、精神和心理的多方面侵犯。
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侵犯一般表现为控制欲和占有欲。
在弗洛伊德看来,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整和破碎,人们才想要控制和占有别人的生活。
因此,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控制欲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周围没有亲近的人时,这些人可能会感到无助、失落,甚至愤怒。
我们看到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
或者把孩子的存在视为对自己的一种依恋,用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和伦理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甚至思想。
目的是让他们过上他们(父母)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控制欲和占有欲之外,“圣母白莲花”也是不完整人格的表现。
这个概念是指那些根本不了解别人、不理解他人,以旁观者的视角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个人。
他们对事件涉及的各方进行指责和教育,仿佛他是整个世界秩序的负责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结构和人生轨迹,无论与对方的关系如何,应该做的只是基于基本社交互动的行为,而不是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干预甚至操纵。
完整的人格很重要,能够识别别人的人格是否完整也很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