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也是转折期,不吼不叫养育更轻松

文/小易
叛逆是令众多家长手足无措的事,每个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会出现不同的叛逆。
其实“叛逆”都是站在成人角度上的定义,父母们认为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忽然学会顶嘴、极力想摆脱父母的安排,不免失落。
站在孩子角度这是成长过程必经历的阶段,因为他要长大,要自主。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陪他一起应对。
**大学的李玫瑾教授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研究,她曾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过3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2岁左右
美国儿科学会根据孩子的心理发育总结出2岁的孩子“叛逆行为”,2岁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已经知道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个意识下,他们想展示自己,要求他人顺从自己的想法,这就出现父母常说的找茬、不听话,对着干,喜欢说不等逆反行为。
一旦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又因为行为能力和语言的限制,只能通过哭、发脾气来反抗。
第二个叛逆期7岁左右
小升初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生活节奏、学习环境都会发生变化,7岁左右是过渡适应期。
父母主要关注点在功课是否跟得上,成绩不要落后,所以不自觉会在学习方面施压,而这个年纪又是贪玩的时期,所以和父母出现对立是难免的。
综合因素下,孩子容易出现烦躁甚至厌学,脾气差,心理情绪得不到释放,容易爆发。
第三个叛逆期12岁以后青春期
孩子到了初中,身体快速发育,身心都发生巨大变化。
身体成熟,思想稚嫩,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认可。
而父母担心年龄小不放心他们的种种行为和决定,所以越发想干涉,孩子也极力想摆脱这种控制。
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用语言和行为来反抗,会做出乎意料的事情,青春期是父母最惶惶不安的阶段。
李玫瑾教授提出:每个叛逆期,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硬碰硬吼叫式教育根本没有效果,以退为进才是智慧。
叛逆期正是成长转折期,找到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了解他们才能找出正确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按层次划分成金字塔。
塔尖到塔底从最高需求到最低需求,分别为:自我实现、尊重、社交、安全、生理需求。
孩子在成长中这些需求都会出现,只是每一个阶段某一个需求占主导。
2岁之前孩子自我意识没有形成,主要是生理需求,衣食住行一切生理活动都要依赖成人。
他们与父母的交流方式仅限简单的语言,和哭闹,只要成人能达到他们生理需求,孩子就很开心满足。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上厕所,这些生理需求可以自我满足,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会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安全感、要与小朋友交往、满足自尊心等等。
如果此时这些需求被忽视,孩子难免会发泄不满情绪,就是父母眼中的叛逆。
所以此时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满足需求,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
青春期的孩子需求已经不限于家庭为中心,他们已经有了更高目标的需求,他们寻求自我尊重,实现自我,开始有广泛的社交需求,也期望得到承认的认可和理解,希望得到信任。
这个时期父母能做的就是理解、包容、引导、信任和尊重,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尽最大可能满足他这些更高需求,他们才能在和谐的生活环境成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