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小节约而大浪费...正文

“小节约而大浪费”的神经学原理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小节约而大浪费”的神经学原理
文/龙爸开讲

“小节约而大浪费”的神经学原理


你在买菜时多花几分钱,与买车时多花几千元的侃价时间差不多,你认为正常吗?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消费习惯,有可能正是反映了大脑的工作机制。
那么,它是如何计算大件物品与小东西之间的价值差异的呢?

英国有一个很精髓的说法来形容那些为三四元的高档冰淇淋而再三权衡,却对于花几百万买一套房子眼都不眨一下的人:penny wise, pound foolish.翻译过来就是:小节约、大浪费。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自己造的一句来形容棒子和小日子的短语:重小节而失大义,两者似乎很契合。
跑题儿了,我们继续说上述问题。


米国华盛豆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对于这个事情做了专项考察,他们认为“小节约、大浪费”不能算是判断失误,而是跟大脑处理不同物品价值的算法有关。

该校的研究者发现:当猴子面临吃香蕉还是苹果的选择时,它的大脑神经元的放电部位会有一定的调整,以反应两个决定的不同重要性。
研究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把三四元看得更多,而把几百万看得似乎更少。

该论文详细解释了上述判断的起源。
关键在于是同样的神经回路支撑着从几块钱到几百万元的价值天壤之别的决策。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著名杂志《自然沟通》上。


当你考虑喝芋圆奶茶还是岩浆奶茶时,你的眼睛正上方的大脑皮层那是一直在忙个不停的。
被测者的脑部扫描显示:当人们做决策时,血液会疯狂的向眶额皮质(大脑的一个区域)流动。

当猴子在做决定时,大脑中的这一部分神经元也是同样异常活跃的。
当猴子在决定喝苹果汁还是葡萄汁时,它的眶额皮层中有两组神经元开始发出生物电脉冲。
其中一组神经元对应的是猴子对苹果汁的喜欢程度;另一组则反映猴子对葡萄汁的兴趣。
而神经元活跃程度越高,猴子就越看重这个选择项。


研究者说:人们做决定的过程与上述的猴子相似。
那么,当一个人从考虑冰淇淋转向考虑房子时,放电的情况该是如何呢?

房子的价值是冰淇淋的几十万倍,但是你认为两组神经元的放电速度会相关差10万倍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神经元脉冲的最高速度只能达到每秒500次。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神经元如何处理不同的价值,该研究小组对猴子选择果汁进行了多组测试,研究者记录下来终究有哪些神经元在活跃,以及它们的放电速度有多快。

研究者表示:当大脑适应大数值时,对一些较小的数值就会选择性忽略。
这就是为什么你买车时,销售员会一再向你推荐档次越来越高的车型。
当你看过几百万的豪车后,再考虑百万以下的车型,至少也会选择一辆四五十万的,而这时你已经忘记:自己的初衷可能只是想买一辆十来万的代步。

更别说,你刚买完几十万的轿车,人家说100元就能加一个收音机,你还会拒绝吗?可是,你想一下:如果是你已经有了一辆车,推销员找到你,想说服你加装一个收音机,你会怎么想?你一定会权衡再三:现在谁还听收音机?况且100元,抽几盒好烟了,没必要。

虽然拥有自适应神经元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决策,可以购买从杂货到汽车,再到房屋等各种价值的物品,但它确实引入了理论上的奇怪循环:只需调整每个选项的范围,你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偏好。
比如,通过提供大量的苹果汁和小量的葡萄汁来改变个体的决策结果,过程就是这么简单:一滴苹果汁看起来不如一滴葡萄汁有价值,从而说服喜欢苹果的猴子选择葡萄汁。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在两种果汁之间进行选择,不仅仅是比较苹果汁神经元和葡萄汁神经元的放电率。
相反,与每个选项相关的神经元将信息输入到神经回路,处理数据并纠正偏差的方式与效率存在差异。

这是一个为做出最佳选择而优化的系统——它反映了人们对各种价值观的真实偏好,尽管习惯高价值的情况下会丢失一些细节。

研究人员说这是一个谜:大脑如何处理这种巨大的变化?我们发现,具有适应和纠正能力的回路可以确保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些发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所做决策的意义,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可能正有着一个合理的神经学原因。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小节约而大浪费”的神经学原理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