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厌学孩子这样从抑郁中康复……
据中小学生的健康报告称:截至2017年,中小学生的抑郁症检出率高到17%。
想一想,随便见到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抑郁症,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厌学乃至于抑郁呢?
说到底是:家长、学生对考上985、211的执念。
似乎这样就可以拥有一切,从此度过完美、幸福的一生。
然后,这真的是真·相吗?
大学生自杀、杀R的新闻不断出现;
在校大学生日常摸鱼摆烂;
毕业即失业……
醒醒吧,大家之所以让孩子们不断增加学习的时长,就是要争着抢着要做学霸。
然后,学霸只有那么多,不是你就是他,不可能都是学霸。
争做学霸,无非是大家对于未来的一种焦虑罢了。
事实上,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看出来谁是生活中的强者。
很多不行的孩子就抑郁了,甚至休学、自杀了,只有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具备顽强的内心承受力和抗挫力,才能够适者生存。
假如说你家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强者,已经抑郁了,或者已经厌学、休学了,该怎么办呢?
我们从心理康复的角度看归纳总结了孩子从厌学到康复的五个阶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01
抑郁到厌学
一旦孩子开始抑郁,就很再集中精力到学习上,然后就是成绩下降、在学校中存在感变低。
类似的表现还有:
不上学:找各种借口,三天两头请假或旷课,或者身体莫名其妙生病无法上课;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无法集中心思学习,有意或无意中上课走神;
不做作业:不愿做作业,或者无法专业写作业,导致作业无法正常完成;
消极学习: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甚至感到痛苦,不能正常的学习;比如严重的情况下,孩子讨厌学习,公然排斥学习。
如果孩子出现上面的异常状况,千万不要急着责怪孩子,他们真的内心很苦,这些不佳的表现只不过是他们启动了心理防御模式,对自己展开保护,以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这时,家长应该:先静下来,产生警觉。
这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如果家长处理得得当,孩子的心理就会更加成熟,否则就会步入下一阶段:休学。
在家长心态调整好的基础上,需要尽快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是:
家校关系出了问题;
家庭变故,或者亲子关系不和谐;
孩子学习成绩太差;
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另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放正,基本原则是:
对孩子充分理解、包容和支持;
检讨自己在家教中的得失;
允许孩子休息疗伤。
02
躺平到摆烂
如果孩子没有在上一阶段康复,那么就会进入更严重的躺平摆烂阶段。
这种孩子的父母,通常来说是心理学知识比较贫乏的,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绪会崩溃,经历过对孩子的软硬兼施,他们已经无招可施了。
父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他们开始到处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终于被动接受孩子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现实。
这时,父母就不要再幻想:孩子可以几天内复学。
已然走到这一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
不愿出门见人。
内心充满了挫败感,怕被问及为何不上学呆在家里,他们时时自我否定,内心无助且迷茫。躲避在游戏中。
很多孩子都是在这个阶段遁入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来逃避上学和现实。
父母一定要无条件接纳孩子,适时给他发个消息表示:认错和关心,其他时间可以闭口。
03
释放负面情绪
孩子休学在家后,如果父母的努力得当、亲子关系也还可以,他应该会进入情绪释放阶段。
这个阶段中,应该——
鼓励孩子吐槽。
让他们发牢骚、大声咒骂,排出他们心中的所有负能量。
如果孩子愿意这样做,那恭喜你,这是一个好信号。允许孩子撒娇。
正常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退至幼儿期,爱黏着妈妈,总是要吃要喝的。不要让孩子封闭自己。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天天不愿出屋,一定要想方法让他走出来。
上面这三个阶段不一定就是分界鲜明,可能是第一、第二阶段,或者第二、第三阶段直接粘合在一起。
时间也可长可短,一般而言,要经历半年到一年。
如果顺利度过了这三个阶段,孩子应该就会好一些了,正在尝试着找点事做,开始试探新的人生可能,但是你不要太期待他马上行动起来。
04
重构生命
这时候,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以火热的生活热情来感染孩子,鼓励孩子追求美好的人生。
因此,父母工作的原则是:为孩子赋能、重塑孩子的生命。
可是,此时不能做事过于操切,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重点是——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像看待孩子初生一样,他就是360°可爱,不管他是肥是瘦,成绩是好是坏。积极抗抑。
比如运动、旅游、逛街看电影,都可以切换生命状况,增加孩子的身心能量。
05
我们去复学
经过一年的折腾,孩子的心理能量应该修复得差不多了,这时可以与孩子一起商讨复学的事了,也可以商量一下未来的规划和打算。
在将来复学的前一个时期,应该——
调整到接近学校的作息;
陪孩子一起去跑步;
早上起来读一会儿英语、语文;
安排一些课程预习……
刚复学后,孩子可能还会偶尔不想去学校,父母千万不要惊慌,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接纳,不要强迫他们,只要孩子愿意回归集体就是好的,至于学习成绩可以先不用太考虑。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