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精神分析与道德经的3个默契
同时熟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一定会觉得有些文化符号是相似的,只不过说法和论证过程不一样罢了。
比如——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与墨子的三段式推理看起来很像;
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怎么看都像是老子口中的“道”;
……
这些“巧合”中,有些是真的巧合,有些却是一种启发或借鉴,我们这是心理学文章,因此,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心理学重要分支精神分析之间的一些“巧合”。
“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存在于《道德经》中,在《易经》、阴阳五行中也核心概念。
虽然这个字,一直挂在中国人的嘴上,而实际上,能够说清楚它的内涵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道”本身就是不可说、玄之又玄,不是一般人随便可以理解的。
而精神分析,似乎也有这样的特点,它的分支流派众多,每个人学习到的精神分析都是不同的。
那么,当精神分析碰上中国文化中的“道”,会有什么样的火花呢?
01
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道德经》第10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达到自然的柔和,能像婴儿那样恬淡吗?
事实上,它是将“道”比作婴儿的状态,这是一个很贴切的比喻。
对于“道”的理解之一是:世界的本源,作为最初的开始,那自然是柔弱无力的本真形态。
因此,《道德经》推崇婴儿的各种特征,主张向婴儿学习。
巧了,婴儿观察也是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部分。
从婴儿身上,能够看到人们最底层的情感、需求和防御等心理诱因。
一个人长大后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都能在幼儿时期找到其根源。
了解婴儿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找到打开人类林林总总的复杂且冲突的心理的钥匙。
这就是精神分析与道的一点一致性,它们都非常重视幼儿,幼儿身上藏着莫大的秘密。
02
万物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
上句话说的是:万物被造出的过程,是老子认为的宇宙形成论。
这与中国上古神话中说的“盘古用巨斧劈开天地”是暗合的,神话中说宇宙的最初是“奇点”,它似乎就是道的一个化身。
那么,精神分析有相似的说法吗?
的确有。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
一:孩子最初就是处于世界上只有自己存在的“自恋”状态;
二: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
三:父亲的加入,形成家庭的认知。
万物:孩子可以看到、可以听到,能动起来,有了朋友,在他们的意识中有了世界。
如果拿“道生一……三万物”的理论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是几乎一样的呢?
03
阴阳之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
阴与阳是中国文化中两个核心概念,可以在哲学、阴阳学、医学、方术、武术等多个学科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道德经》说:“万物承阴抱阳,注气而和”。
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阴与阳两个对立面,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中,阴阳通常都以图形的形式出现,即“阴阳鱼”。
你看,太极图中不仅包含阴阳两种元素,还体现了“一生二”的道的内涵。
很多人也很自然的把阴阳等同于矛盾统一性的辨证思维。
又巧了,精神分析,也经常把心理状态以二元性划分。
比如,幼儿客体关系的两种基本心理状态:
偏执-分裂 与 抑郁
其实,婴儿的状态中还有更多的二分法:
好与坏、爱与恨、创造与毁灭,等。
它们经历冲突与整合,最后在孩子的意识中完全融合为一体。
比如,宝宝对于妈妈的依恋,妈妈既欢喜于宝宝的乖萌(阳),又能接纳孩子的生气哭闹(阴),最终达成了稳定(和)。
类似的,荣格提出了两个概念:人格(阳)和影子(阴)。
如果个体只有人格面或阴影面,并被其所控制,个体就会陷入危险之中,这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只有两者之间实现了平衡,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育着阴,两者随时都在准备着相互转化。
实际上,阴阳只是两个变量,它们可以指代男女、好坏、黑白、优劣、水火、天地……
世界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它是在不断变化的,绝非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看看,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中华文化中的“道”,似乎真的是天衣无缝,相信以后这种研究视角一定会大行其道……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