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精神内耗”,跳...正文

“精神内耗”,跳出3式

发布于5月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精神内耗”,跳出3式
文/不一样的天空

“精神内耗”,跳出3式


现代都市中的人,恐怕都逃不脱“精神内耗”,这是一个人的苦难和战争——

在卷得越发厉害的职场中,要身段足够柔软才能游走于各种人际,就这儿还要时时担心自己做不好;

周围人随便瞟你一眼,或者嗯一声,你心理都要琢磨个把小时;

明明不愿意,就是说不出来那个“不”字,事后还要极其内疚……

内耗就如同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绳结——你越努力试图去解它,这个结就越紧,而你就被这些想法束缚起来、不得解脱。

因此,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自己说有点脸红),本文我们就来说说这样的话题:

为什么当我们很难走出自己的精神内耗?

有哪些办法可以真正解开内耗的“结”?


 /01/  内耗这样发生

我们先通过小M的故事,来观摩一下内耗是如何发生的。

小M在职场中很受欢迎。
可是,这一天她上楼是遇到同事王姐时,很正常的、热情地与她打招呼,但是王姐居然没有理她,匆匆离开了。

小M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她马上陷入了恐慌:

“她为什么突然不理我了,难道是我得罪她了?”

“我表现很好吧,她怎么看也不看我一下?”

这些心思在小M的脑子中转呀转,怎么也挥不去,这让她深深的自我怀疑:

“难不成真的是我做错了?记得前几天我指出过她的工作失误,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吗?”

尤如两个小人,在小张脑子里打个不停,可是她碍于面子不敢去询问王姐。

到后来,她就不敢想起王姐,或者看到她,只要涉及她就会胡思乱想、静不下心来。


这就是精神内耗产生的过程——

不恰当的内在归因:只要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

在生活中,这种场景也可能经常在你的身上发生,比如:

你发一个晚安,可是男友半天不回话,你便坐卧不安:他是不是生气了?

当朋友对你有些冷淡时,你就会想:前面我的话说得太硬了?

领导批了我的ppt,我觉得:自己真没用,连个文档都做不好……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错觉:似乎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可以自由的控制人际交往的过程和程度,如果一切都如预期,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万一对方没有给你回应,或者他的态度没有达到你心想的程度呢?你就会觉得:人际关系出问题了。

然后,你就可以自责。


 /02/  内耗的根源

明白了内耗的形成,似乎摆脱内耗已经非常简单了,“只要消耗他人”不就行了吗?

事实上,谈何容易啊。
你这样说的假设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波动。

可是,对于精神内耗者,这种思想的游走和情绪的波动是完全无法控制的
比如,很多人面临大考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害怕或者不安。

这些情绪都是由潜意识触发的,意识并没有太大的控制力。
小M的回应模式就是如此。


在刚来咨询室的时候,她就十分关注我的态度和反馈——

“你认为我讲的清楚吗?我是不是说太多了?你不是讨厌我吧?”

当我们的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并探索进入她的潜意识后,我很快就发现了她的病根。

在小M幼小时,每次家里来人,父母都是当着外人的面评价、教育她的表现:

“当你看到你的叔叔或阿姨时,也不打招呼,这不礼貌的。

“你只顾自己玩,也不照顾隔壁的弟弟,你想让人怎么看你?”

“看看你的所作所为,会让人笑话?”

正是这种从小就经常“社死”的教育方式,让小M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另一方面,父母对她的负面评价已经深深印入她的潜意识,成为她的评价模式。


然而,了解以上这些,仍无法解开小M的精神内耗,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用各种理由来委屈自己——

“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舍小我成大我。

“的确是我做得不好,怪不得别人……”

这种理智化的“罪已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已经深入其骨髓,内化为其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所经历的情感痛苦。


/03/  消除内耗

 1.  接纳各种情绪。

在我和小M的初次见面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到,她在面对陌生人时,有明显的紧张、无措、讨好。

而当我陪着她一起去深入察觉、体验、讨论这些感受与情绪时,似乎可以看到她的内心一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她的父母。

父母对她的苛责,让小M习惯性地审视、谴责自己,这种关系模式也被她投射进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包括我们的咨访关系。

在我们一起工作后,我逐渐让她认识到:早年的养育者是如何影响了她的关系模式

所以,当你一个人时,也可以尝试多察觉,不要放弃每一个微小的情绪,这些都很珍贵。


 2.  参与互动。

在咨询里,小M总是小心翼翼地问着我的看法,显得总是担惊受怕、处处讨好,仿佛我就是她的妈妈一样。

这个时候,我与小M,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又是参与者与观察者。

我们的互动与情绪是真实的,又会有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空间来允许我们察觉、谈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小M逐渐放松了自己,摒弃了一味的理性解题,慢慢打开了情绪闸门。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种倾听者,可以试着讲出自己的委屈和无辜,让这些情绪能够被另一个人看见和理解,不再是自己承受这一切。


 3.  重塑关系。

当小M在咨询中重现那些受伤的体验,作为咨询师的我不会去评判、不会像她的父母一样去要求和谴责她。

这些都让她放下了身上的重担,获得了一种被尊重、被接纳、被支持的感觉。

随着她在咨询中反复去体验这种好的,涵容的关系。
久而久之,那些受伤的体验逐渐被新的关系体验替代,内耗的心结也一点点地解开。

所以,你也可以通过身边一些好的、深度的关系和陪伴,帮助你去创造这样新的体验。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精神内耗”,跳出3式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