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一文说透“内耗”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科普者介绍关于内耗的相关知识。
不过,大家通常是从负面情绪的角度来讲的,本文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外化与内耗这对概念入手分析一下,相信你读完本文会更通透一些。
◇ 01 ◇
外化与内耗
顾名思义,外化与内耗是一对概念。
外化,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把你的内在愿望表达到外部的世界。
这个定义听起来让人有点蒙,简单说就是:把内心所想表达出来。
这样一来,你内在憋着的那些事情,以及事情上附带的情绪都得以渲泄出来。
这起码达到了两个目的:
与外界完成了信息交流;
减弱了内心心理能量的冲击。
很显然,适度的外化,一方面可以输入、输出信息,可以让我们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状态。
那么,当这个愿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外化,被蒙在了内心,会是什么情形呢?
这便构成了“内耗”。
比如一粒种子,它的嫩芽本来应能破土而出的,可是上面有厚厚的石头,让这个小嫩芽无法伸展到空气之中。
于是它只能憋在狭小的空间里。
你想像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内耗就是这种感觉——当内耗太重时,就意味着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种子憋在你的心中,这种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简言之,内耗就是,一件事儿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直到最终也没有把它表达出来。
◇ 02 ◇
内耗三种事
关于内耗,我的一位朋友表现得非常典型——他在一家超大型公司工作,他看似超级能干,但是实际上,白天的一多半的时间,他都在做各种内耗,到了晚上更加明显,会翻来覆去琢磨一些小事情。
内耗一般都是困于三种事:
第一种事是别人对自己不客气,自己想还击。
但是又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结果这股劲儿憋在心里,晚上的时候会斥责自己没有用,心里满是羞耻感。
最后,羞耻感转化为严重的自我攻击。
然而真的到了白天,还击还是表达不出来。第二种事是觉得自己过分地攻击了别人,因此非常内疚。
翻来覆去的想自己该怎么弥补,可是又觉得难以拉下脸来。第三种事是觉得自己事情没有做好,因此有了自我攻击。
这些都是经典的内耗——个体内心有很多想法、很多感受,却都没有表达出去,结果憋在心里不断的闷吼,令自己非常难受。
情况更严重的情况下,个体会一度连续失眠,真的是非常难熬。
◇ 03 ◇
内耗与外化的分裂
可是尽管如此,那位朋友的职业生涯却非常成功,一路就升到了最高层的位置。
这是因为尽管有如此多的人事纠结,可是他还是能够做到尊重事实、精准外化。
所以,他的工作业绩很突出。
其实,我见过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
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共性:
在工作上,尊重基本事实。
因此,能产生各种准确的感觉和判断,然后把这些感觉和判断表达出去。
或者说充分地外化出去,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事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内耗,这便是外化与内耗在同一个体身上的分裂——一方面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生命的整体状态都是这样。
在其他方面,他们同样有着巨大的内耗。
其实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在上学和工作中,都会充分尊重自己的感觉,并把自己种种内在的感觉外化出去。
因此上学和工作对我来讲,没有遭遇过很大的困难。
可是在人生其他方面,我却要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尊重自己的感觉、如何外化。
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的人生基本上是外化成功的。
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他们都会充分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因此他们的人生呈现出非常饱满、生机勃勃的状态。
当然,他们也会犯错,并且有可能会陷入到严重的内耗之中,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花太长时间沉浸其中,最终还是能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
他们的人生真的是应了我那句话: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你的感觉度过一生。
所谓人生的成功,就是要把自己的重要感觉外化出来。
在做事上,我认为有同样的道理,在一件事情上当你充分尊重了自己的感觉,并且把在这件事情上的这份感觉表达出来,这不仅会让你感觉良好,而且也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达到高手之境,乃至天才之境。
因此我们能看到,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高手的人,都必定是充分尊重自己感觉的人。
相反,当一个人在做事中习惯性地远离自己的感觉,那么无论怎么努力,他做事的水平都只能是一般水平。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