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四招解决80%学...正文

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

发布于1月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
文/不一样的天空

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


你是不是也经常在考试后,听孩子非常懊恼地说:哎呀!这么基础的题,我怎么会写错了呢?大意了

实际上,孩子在考试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还有很多——

这个题这么简单,我怎么还能错?

这个数学题的关键步骤忘写了,又扣了两三分。

这个语文答案是对的,但是答题用语不太规范,只拿到一半的分。

这些基础题我都会,可总是会被扣几分……

这些问题看似五花八门,其实说到底还是基础不扎实。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数学老师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现在再回头看上面的那些问题,都不是因为试题本身太难,而是答题的动作太不标准。


我们来打个比方吧。

我本人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开始的时候是自己打着玩儿。
后来,越打越好,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想找人家专业球员切磋一下。

你猜结果怎么着?

我惨败
啊!?不应该呀。

让专业教练一说,那我的问题就大了——握拍姿势,错!挥拍动作,错!击球姿势,错!甚至场上的走步都是错的。

你能想到当时我有多崩溃吧?按教练的指导,如果我想进一步提高球技,那就必须从头重新开始学

而且,我重新学习打羽毛球的话,比小白还要难
因为一些错误的姿势和动作会让我更难掌握标准的专业动作。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基础不牢,再多积累都是白搭,没有任何价值

实际上,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打好基础最重要。
本文我们就来分享四个打基础的关键点。
做到这四点,就能搞定80%的学习基础问题了——

第一,养成听话的习惯;

第二,基于教材打实底子;

第三,适度拔高;

第四,保持手感。

◇ 01 ◇
养成听话的习惯

从小学开始,我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

你可能会说:老师,你可别扯了,现在不都不让孩子太听话吗?

你先别误会。
这里的“听话”,并不是说要完全顺从于老师,更不是让孩子去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是说要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不仅要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还要尽可能高标准地去完成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按时、按量、按要求


为什么这几个点很重要呢?

因为在中小学的阶段,孩子对于知识的判断能力其实是有限的——不能判断哪个知识重要或不重要,哪个要考或不需要考。
比如:

一个知识点会出现在哪几类的题型中,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察?

答题时,要采用什么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更规范、更完美?

怎样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这些问题,你的老师恰恰是最清楚的。
这个时候听老师的,比自己在那儿瞎琢磨,要省事儿很多。

不是说你要偷懒不去思考、不要琢磨问题,而是说听老师的话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听完再去琢磨、一举反三也不晚。


“听话”还意味着要不打折扣地完成

在教课过程中,我见过几个不错的同学——他们写作业,甚至是打草稿时,都会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去完成。
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会写得十分认真。

有的同学可能会不屑一顾:这样会不会太慢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实践证明:胡乱书写一页作业,并不比认真书写快多少
更何况,当你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以后,不仅速度不会慢,反而会因为条理清晰而提速

与此同时,良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孩子的作业质量,更高。

◇ 02 ◇
基于教材打实底子

小升初、中考还有高考都叫选拔性考试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题都是难题,其中至少有60%~80%的题目是基础题的。
毕竟这并不是学科竞赛,如果大部分考生都不及格,这不是打脸吗?

这些基础题往往都来自于教材
曾经我的中学数学老师告诉我:

数学得分并不难,课内东西吃透、消化好,就能考得好。

所以,我对于教材极为重视——会逐字逐句看,反复看好多遍,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每个习题,不管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做过好多遍。
所以,我的基础题基本不会错。

事实上,课本上的习题和例题、解题思路、步骤,那都是最规范的。
所以,我建议:孩子们平时练习时,就要按照这些规范来做


为什么呢?

这就好比练武功——对敌时,怎么打,取胜就行。
但是,平时练功时,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底子,练好基本功,这样动起真格来,手下不会乱,心里才不会虚。

那对待基础的原则就是:知识点挨个过筛子,做到完全吃透
虽然现在考试中课外知识越来越多,但是课本知识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此,一定要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全部都吃透了。
否则,越往后面,孩子的欠账会越来越多的。

◇ 03 ◇
适度拔高

在打牢基础以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适度地拔高

既然是拔高,那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应该放眼到课外
而且,“拔高”应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语文、历史这样的文史学科,广度的拓展要求更多;数学、物理这样的理工科目,深度的拓展更重要。


似乎不太好理解,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

  • 文史科目:要多阅读,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广度。

    比如历史,除了课本,还多听多看历史类的节目,去阅读正史、野史,还要了解一些历史轶闻。

    它们可以帮助你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这样孩子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厚,后期再做拓展会特别容易。

  • 理工科目:在数学这种偏理的科目上,要找更难的题目去攻克它。
    当然这些都是在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要去进行的。

    就拿我来说,那时还没有特别多的教辅,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难题书。

    我如获至宝,没事了就翻翻、看看、做做,每做出一道题都特别有成就感。

    这样,我在难题上就有了准备,考试时遇到的题目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难度,再也不会因为一两道难道而慌乱无措了。

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经常考满分,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平时的拔高训练。

如果你的基础相对薄弱,那么拔高的动作可以少一些,把基础部分先弄好,那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也一样,150分满分,如果平时只能考90分,那就说明基础的问题比较大。

这个时候先不要急着拔高去攻克120分到150分的难题、偏题,更应该把时间花在90分到120分这个分数段的内容,打好这个基础。

当你的语文能正常考到120分以后,这时可以适度拔高,再往上走走。

◇ 04 ◇
保持手感

保持手感,看似简简单单,实际上却至少有三层涵义:

首先是平时温习
日常学习期间,背诵也好,阅读也好,做题也好,或者去看书、去朗诵、去做题,反正每天都不要漏掉这些东西,这样孩子就可以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之中。

如果一天不能把所有的科目都回顾一遍,那么两三天也要把这些东西都学一下。
哪怕是这几天没有某个科目的课,也不要丢下不管。
否则,等到下节课上课时,黄瓜菜都凉了。


如果是考试期间,那就是考前热身了。
比如第一天早上考语文,下午考数学。
第二天早上考历史、地理,下午考英语。

那么,在复习时,可以像考试一样,就在上午做语文、历史、地理的复习或模拟,下午去做数学和英语。

如此作法下,时段是完全匹配的——与考试同一时间点去做相应科目的试题,临场感会更强。


保持手感的第三层意思是:长假期间的日日练

对于大部分学生,上学的时候天天上课,天天做题,保持手感并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一放长假就容易放飞自我、放弃学习。

我自己就曾经体会过长假过后知识全部忘记的痛苦。
开学后,不得不重新去学习,那种难受现在想都不敢想。

所以哪怕是大长假,也一定要保持学习的状态。


其实,保持手感还有第四层意思,就是:不要把做题当成一种智力活动,而是要把它练成一种肌肉记忆

限于篇幅,不解释了,有兴趣的话我们留言中讨论。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