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心理学常识之德西...正文

心理学常识之德西效应:家长应该用物质奖励引导孩子考高分吗?

发布于1月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常识之德西效应:家长应该用物质奖励引导孩子考高分吗?
文/不一样的天空

心理学常识之德西效应:家长应该用物质奖励引导孩子考高分吗?


想必你在小时候,父母也曾给你制订过奖励措施吧?比如:

拖地一次奖励5毛钱;

刷碗一次奖励1块钱;

考进前十名奖励大餐一顿;

考进前三名奖励玩具熊一个……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奖励措施起码有两个非常大的后遗症——

  • 奖励失效:阶段性奖励一旦取消,你做起事来就没劲了;

  • 斤斤计较:只要父母一要求你做某件事,你就总想讨价还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家庭教育中应不应该对孩子进行奖励呢?

◇ 01 ◇
德西效应

其实,关于行为奖励的有效或失效,跟心理学中的一个原理——德西效应有关。

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是指:

本来,内在动机对个体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可是,当管理者用外部奖励来激励这种个体行为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反而会降低。


德西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

德西为此举办了三次限时智力解谜游戏的活动,专门招募那些对解谜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参与,这保证了被试有足够的内在动机去研究谜题。

实验开始后,他把参与者分成两组,第一次游戏时,两组的条件是一样,限时进行,最后给自由休息时间。
实验者会通过观察,记录在休息期内参与者继续研究谜语的时长,来衡量他们的内在动机水平。

德西发现:在第一次休息时间里,两组的内在动机差异不大。


然后在第二次游戏中,实验者增加了外部奖赏条件,他承诺其中一组参与者:如果他们成功解谜,就可以获得金钱报酬
而另一组却没有任何报酬。

这次游戏后的休息时间中,奖赏组中继续解谜的被试明显增多


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游戏中,完全取消了外部奖赏。

在这次游戏之后的休息时间里,继续研究解谜的人中原本的奖赏组变得比未设奖赏组,少了许多人

也就是说,向参与者提供资金作为外部奖励后,他们的内在动机有下降趋势

◇ 02 ◇
内在动机

那么,内在动机究竟是什么呢?哪些因素会影响内在动机呢?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内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活动本身去参与,或者说,单单参与这项活动就能让个体感到满足

你想一想:平时你非常想做成某件事,也就是内心动机强烈时,通常它会满足三种心理需求:

  • 第一个因素自主性
    这是指你可以感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你有选择权,而不是被迫去做一件事情。

  • 第二个因素胜任感
    你可以训练自己的能力去掌控自己选择的任务,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达成目标,让你对自己产生认可和肯定。

  • 第三个因素链接感
    因为人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需要获得内在的归属感,从而让自己感到快乐。

现在你知道了内在动机会被什么因素影响,那么外部奖励降低内在动机的德西效应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引入外部奖励会破坏我们的自主性和胜任感

当有了外部奖励之后,你的努力是为了达成外界标准,调整自己的行为去为了获得奖励。

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现在的行为不是由自我决定的,毕竟标准是别人制定好的。
所以你参与了有外部奖励的活动,就削弱了自主选择权,自主性就被破坏了。

同时为了得到奖励,你会不断检查自己现在能不能达到标准。
如果通过这种阶段性检查,你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是达不到标准的。
这样一来影响动机水平的胜任感也被破坏了。


其次,外部奖励会将我们注意的焦点从活动本身转移到了外在激励

我们会发现外在奖励的效果往往是比较短暂不稳定,因为奖励通常只会在某个固定时间段才有。

比如针对孩子本次期末考试设置的奖励,考到前三名就奖励玩具。
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不在学习上,而是放到这个有期限的奖励目标上。

而且他对于下次考试结果的奖励期待可能还会提高。

当然,有一些外部奖励可以增强内在动机的,比如口头称赞,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胜任感,前面咱们讲过,胜任感是影响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因素。

◇ 03 ◇
内在动机

理解了德西效应后,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具体该如何用好外部奖励去增强内在动机呢?

首先,要先了解和评估孩子目前的内在动机水平

根据影响内在动机的三个因素,你可以问三个问题:

自主性:他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活动?在遇到困难时他为什么选择坚持?

胜任感:他在活动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他可以练习什么技能去推进这个活动?他在哪里可以找到有帮助的信息。

链接感:谁可以帮助他?你认为谁的故事对他有启发作用?

通过这一步,如果你发现孩子有着足够的内在动机,就可以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可以更多地使用口头奖励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内在动机不足,但很需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也可以建立一些外部奖赏机制。

但是建立奖惩机制有以下几个原则,分别是:

  • 明确解释:在做出奖励承诺的时候,你需要明确向孩子解释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可以怎样获得奖励,什么时候可以获得奖励。

  • 保持一致、固定时间:在给奖赏的时候,保证和自己的承诺一致,而且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

  • 奖励过程而非结果:要注意努力往往和结果一样重要,即使最后没有达成目标,对于过程的努力也需要口头称赞。


当然,如果要长期激励的话,关键是要引导孩子增强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法去进行尝试:

首先,你要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增强他的自主感
你可以帮助他认识到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选择权的,比如说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参与学习和课外活动,以及如何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等等。

即使有些时候可能只是有限的选择,但这依然能提供一种自主感。


其次,要让孩子养成管理日常的习惯
这对于增强胜任感是很有效的,因为生活中不可避免有各种明确的外部评判指标,比如学业成绩排名或者是绩效考评等等。

这些外部激励对人的胜任感有着很强的控制,我们无法改变这些外界的标准,所以不妨将目光转向自己可以控制的日常习惯和小任务上,从而通过完成很多生活中的小任务去增强自身的胜任感。


最后,鼓励积极的联系,建立链接感
这种联系可以包括足球队、班级、夏令营或兴趣班的朋友、大家庭成员,甚至是网上的社群。
这个时候你不妨鼓励孩子多多走出去,去结识更多的小伙伴,去获得这种团队的支持与链接。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常识之德西效应:家长应该用物质奖励引导孩子考高分吗?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