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吃得苦中苦,方...正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延迟满足的难点与代价

发布于24天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延迟满足的难点与代价
文/不一样的天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延迟满足的难点与代价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描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那就是“延迟满足”。

而且,这种延迟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月,而是以年为单位的。
比如,成为一名医生要12年时间,成为一名律师要8年,而成为一名程序员至少也要4年。

◇ 01 ◇
延迟满足

在等待收益的漫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如何来做才能让我们熬过这寒窗苦读、长夜无眠?为了梦想的那1%,忙碌于人生中从来都不愿意做的99%,这值得吗?

延迟满足,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先吃苦后享乐。
这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应对人生苦难的有效策略——不怕吃苦,敢先吃苦。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建议:

通过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来实现延迟满足

他说: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而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对痛苦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派克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但是想要重设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那就必须迈过两道难关:直面痛苦的勇气承受痛苦的能力
这两道难关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跨越的。

正如在电影《霸王别姬》当中,小豆子哭着喊道:那些成了角儿的,得挨多少打啊

◇ 02 ◇
悲情文的心理基因

网络上有一类文章,我称之为悲情文

所谓悲情文,就是刻意用人世间的痛苦和不幸直击你的泪点
比如一个来自贫寒家庭、品格高尚的高考状元,在社会上辗转挣扎,虽吃苦耐劳、勤奋向上,最后还是贫困交加,英年早逝。

这类卖惨的文字模式,其实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而是自古就有——西楚霸王在乌江边上自刎,感叹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这就是把失败归结于天时的不利。

南朝诗人鲍照更是将这些郁郁不得志的悲情文发挥的淋漓尽致——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姑且值

这个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多半是贫穷而地位低的,更何况我们这些身世寒微而又耿直的人?

这类悲情文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

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吃的苦不够多,承受痛苦的能力不够强。

因此,把怀才不遇归因为:阶层固化官场腐·败社会堕落小人当道等外在的原因。

要让怀才不遇者向内归因地承认是因为能力不足、才华缺陷而又期望过高,会直接的戳伤他们脆弱的自尊,让他们暴跳如雷或者一蹶不振。
这也是导致他们痛苦的主因。

◇ 03 ◇
讽刺性反弹效应

更关键的是,趋利避害、逃避痛苦才是人的本能。
试图用意志力来对抗这个本能,达到接纳痛苦的目的,这在短期内也许可行,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无效的。

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而凡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的事情,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心理学家拜麦斯特教授形象地把意志力比作肌肉的力量——储备有限,用多了就会消耗殆尽。
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讽刺性反弹效应


各位应该知道“别去想那只粉红色大象”的实验吧?

在实验中,大学生的确能用意志力非常好地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不去想这只粉红色的大象。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意志力被消耗殆尽之时,粉红色大象的身影便会不断地出现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持续几天甚至是几周,弥久不散。

这就是讽刺性反弹效应——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平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

正如我们努力减肥,结果是越来越肥;计划越宏大,拖延症就越严重;越是努力自控,就越是狼狈失控……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啊,研究表明一个人吃的苦越多,他可能越偏爱即时满足

心理学家范尼斯特对比了在蜜罐里长大的美国80后,也就是在1981到1999年出生的人,和在苦难中成长的65后,通常指1965年到1980年出生的人,研究他们对延迟满足的偏好。

65后在8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成长,又经历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在他们成家立业之际,还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因此牢骚满腹、焦躁不安。
他们经历过这些苦难后,并没有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偏爱延迟满足。

而生长在信息爆炸和充满高科技时代的80后,更具有乐观的态度和天生的优越感,而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他们偏爱的是延迟满足。

当今的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代际差异。
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国内65后、75后、85后这三代人在吃自助餐时的行为,停不下来的通常都是65后。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每个愿望都是以灵魂为代价换来的,看来此言非虚。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延迟满足的难点与代价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