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脑发育的三个理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文/龙爸开讲
孩子大脑发育的三个理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直都有人争论:孩子的智力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实际上,基于不断的科学研究,这个争议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
一个人的智力需要有先天的物质基础作为前提;
后天的学习能力,对大脑也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 01 ◇
大脑发育的三个事实
近些年,心理学对人类智力的研究,已经确认了三个事实:
首先,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很多神经结构已经就位。
其次,在生命的头几年中,大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大脑主动地尝试建立正确的连接,检出使用不多的连接,也就是说大脑会不断的自动编程。
第三,他人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大脑塑造。
在此基础上,对于孩子的大脑发展,派生出三个核心理论:
◇ 02 ◇
大脑是分区工作的
估计你听说过左脑、右脑的分工——
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它帮助人们整理思想,组织语言和句子。
右脑负责情感表达,它帮助感知非语言的线索,给我们情感和空间。
左脑发达的人擅长分析和概念,科学家居多。
右脑发达的人擅长想象,音乐家、艺术家居多。
有趣的是,大脑还有上下之分。
大脑的下部负责人类本能的反应。
比如,呼吸、冷热这些基本感知;也负责基本的情感反应,比如欣喜、愤怒、恐惧。
大脑的上部负责组织信息,做出合适的决定。
也就是说它负责高阶思维,比如做计划、做决策、自我理解、自我控制等等。
孩子小的时候,大脑的上部还没有完全发展,他们的情绪和行动受短暂的直觉指引。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有糖吃就很开心,看到电梯的按钮就要抢着按。
大人和孩子之间很多的矛盾都产生于此——
大人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说了好几次了,为什么你还是不理解呢?
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大脑里,负责组织信息的理性部分,和负责情绪的感性部分之间的连接,还没有完全长成。
了解了这个理论,你就可以对孩子多一些耐心。
◇ 03 ◇
经验改变大脑
大脑的发育过程,就是神经元连接、重新布线和突出修建的过程。
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个数量与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差不多。
婴儿的大脑中已经包含了人一生中该有的大部分的神经元,从出生到65岁,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几乎保持不变,但新生儿的大脑的重量只有成年人的大脑的1/4。
那么在大脑发育的过程当中,增长和变化的都是什么呢?
其实,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布线——神经细胞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网络,而这个神经元的连接过程依赖于大脑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
也就是经验一直在改变着大脑——婴儿的所见所闻,乃至尝到、闻到、触摸到的东西,都会影响其大脑的布线方式,所以说,我们自己实际上参与了自己大脑的构建。
从婴儿到孩童时期的体验,对于大脑早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贫乏的环境会给孩子的大脑布线造成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大脑比成人要繁忙的多。
3个月大的婴儿,与视觉、听觉、触觉有关的大脑部位,正在燃烧越来越多的葡萄糖。
到2岁左右,孩子大脑的能量消耗就完全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到3岁大,孩子的大脑活跃程度实际上是成年人的大脑的2倍。
这种活跃度会一直持续到9岁、10岁左右。到18岁,孩子大脑活跃度开始下降,直至他的大脑活跃度降低到成人的水平。
所以,孩子的大脑活跃度是高于成年人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学新东西更快。
但孩子的大脑也会有断舍离。
十岁左右到青春期之间,大脑会无情的摧毁薄弱的连接,只保留那些被经验证明有用的连接。
这个修剪的过程使得大脑得以适应周围环境,使成年人的大脑比婴儿的大脑专门化程度更高。
◇ 04 ◇
敏感期很重要
童年是最有效的学习关键期,是大脑和心智最容易接受新经验的时期,儿童永远都在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学习新知识、验证新理论、改变旧理论。
虽然这个过程在成年以后并没有停止,但速度无疑是放缓了。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加强版,他们认为:只有在很短暂的关键期内,婴儿的大脑才会接受某种特定的体验。
这就像大脑里有一扇门,只在一段特殊的关键期内敞开,经验快速地通过这扇门进入大脑,然后门就砰的一声关上了。
这其实就是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概念。
比如,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到7岁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孩子,在各种考试中的表现都和母语人士一样出色。
如果在8岁之后再学习,他们的表现会持续性的逐渐下降,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尤为显著。
一位18岁的移民,他直到晚年说话都可能仍带有严重的外国口音。
相比较而言,一个4岁就移民到新国家的孩子,讲本地语言几乎可以不带任何口音。
显然,利用童年的敏感期,帮助孩子建立更加丰富的大脑连接,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