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一言不合就翻脸?

文/龙爸开讲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一言不合就翻脸?
青春期孩子在寻求独立的过程当中,常常会用力过猛。
这个时候说他不讲道理,还不如说:他们还没有学会拿捏亲子关系的“度”。
那么,面对孩子的一言不合就翻脸,父母该怎么利用这样的“危机”,去帮助孩子成长呢?
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跟我吐槽,说一天晚上和女儿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回来,这一路上都是高高兴兴的,到家开门时发现:灯一直没关。
于是,就对女儿顺口说了一句:女儿,你刚才出门,怎么又忘记关灯了?
哪知,女儿居然把手中的东西重重地往地板上一丢,“噔噔噔”就跑回自己房间去了。
这位妈妈当时就蒙了:这孩子到底又怎么了,说翻脸就翻脸,这是上辈子欠她的?
下面我从会从三个关键点来分析这个场景,你就明白这孩子到底怎么了,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孩子翻脸,对他的心理成长是有意义的。
第二,父母不但要做孩子的教练,还要做陪练。
第三,父母提升了自己,这孩子自然就改变了。
◇ 01 ◇
孩子翻脸的意义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
而这个分离过程,可能和缓,也可能剧烈——有时,孩子会用一些让父母难受的方式,让自己在心理上从母亲那儿断奶,使自己独立。
其实,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跟父母翻脸,只是父母不知道而已——
宝宝在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咬着妈妈的乳房,把喝进的奶水吐了出来。
两三岁的时候,会不时的打妈妈,还会说:妈妈坏、坏妈妈。
到了幼儿园阶段,孩子会在地板上打滚,跟爸爸妈妈开始做坚决的斗争。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意识层面知道了一些道理,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随意的折腾、闹腾了。
这时,是在心理断奶,所以会时不时的给父母甩脸色。
那么,孩子们这些翻脸的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呢?
就是孩子是在潜意识层面的,而不是意识层面故意的。
他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乖、不听话、没礼貌,让父母不舒服。
那孩子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想在心理上来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处理自己成长的烦恼。
我打个比喻,就是孩子从小到大心里就像有一个箱子,这里面装满了好东西和坏东西,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
孩子会不断的尝试把这种坏的东西,也就是把心里的垃圾往外倒,这样自己就感受会好一些,更自信一些。
但问题来了,到底该往哪儿倒呢?
比如说孩子情绪糟糕的时候,
如果说朝陌生人发泄,那是肯定会遭到反击的,或者被认为有什么精神问题。
如果朝老师同学发泄,那肯定又会被认为是坏学生。
如果朝墙壁再踢几脚,倒是可以宣泄一些,但是却没人回应,这孩子依然是孤独空虚的。
……
因此,这个负面情绪多半会倒给父母,这肯定是最安全的方式了。
如果说父母能接受孩子的翻脸,那接下来孩子的心里面积极情绪会多很多,坏的情绪就会少很多,他会由此变得更加自信。
但是,如果说父母每次都把孩子倒出来的垃圾又给顶回去,那孩子内心的垃圾就会越堆积越多。
现在你明白了吧?咱们做父母的引导的重点是:
不是不让孩子翻脸,
而是教会他们怎么翻脸,才能既表达自己,又少伤害别人。
◇ 02 ◇
怎么应对孩子翻脸?
对于孩子翻脸,父母到底该具体做些什么?
父母不单要做孩子的教练,还要做陪练。
你看现在的社会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管教孩子却越来越难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父母过于忙碌。
他们就把这孩子交给自己的祖父辈,交给培训学校,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反倒少了。
在孩子的心里当中,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多陪一下自己,能和父母多说说话。
如果说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那到了青春期,这孩子也就“放弃治疗”、不爱说话了。
与此同时,很多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喜欢讲一大堆道理,却总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做父母的不能只要求孩子要有积极、阳光、正能量,这就是教练的做法,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
做父母的不能这样,还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要陪孩子度过这种消极、抑郁、不愉快,这才叫做陪练。
我们再说回上面“灯没关”这个案例。
如果这位妈妈只说:不关灯浪费电,这只是一种教练。
如果你巧妙的说一句:刚才我们忘记关灯了。
你看,这样是既提醒要记得关灯,又和孩子一起去承担了这个错误和责任,这就是陪练。
所以大家记住,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担心大人替孩子背黑锅,会让孩子学会不负责任。
我相信,只要这个妈妈照上面这么说了,孩子就会知道:刚才是她自己最后面走忘记关灯了。
所以,你看一个会武术的人,要教会孩子练好武功,不能只教孩子一招一式,还要带孩子一起来过招,时不时的还要让孩子打赢自己,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能行。
当然,如果做好陪练的同时,还能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讲透道理,那效果就更好了。
这样会让孩子默默地提高认知、完成蜕变,不然这个或大或小的毛病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甚至会纠缠一生。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尤其是孩子在幼年期和青春期。
◇ 03 ◇
父母该如何提升自己?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你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孩子做好榜样,从而熏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但是,没有任何人会天生就是好的父母,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我想这件事情,应该首先从学会亲子沟通开始。
就像上面的例子,那位妈妈说:你怎么又忘记关灯灯了?或者,我们刚才忘记关灯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前一句用了“你”、“怎么又”这样的词语,满是指责、贴标签的意味,而且指责的对象十分明确是女儿。
而后一句把责任方确定是母女两个人,更多地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而表达的效果,则是迥然不同的。
再如,老师这么说:小明,你上次不是承认错误了吗?这次怎么又这样?
哪怕是这位同学想做好学生,可是当他听到这句话,负面情绪马上就会上来,他会觉得老师:你只会揭短,翻旧账。
所以这个孩子自然就会对老师不爽、产生敌意。
那你再想想,如果老师这么说:发生了什么情况,你能告诉老师吗?
这样老师就放低了身段,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
我可以确定的这种说法能让孩子更愿意配合。
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的少用一些负面词汇,比如,“为什么又怎么”,“上次你不是说”等等带有这种指责的词句。
家是讲理,更讲爱的地方。
如果父母能不带情绪的,多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什么情况?
这种关心孩子的语句,孩子可以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当中学到很多,他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避免以后在社会上因为讲话不好听而伤害自己或他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