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了孩子心中比爸妈更亲的人

文/龙爸开讲
手机成了孩子心中比爸妈更亲的人
今天这个时代的很多家长会发现:手机正在吞噬掉孩子所有的兴趣和爱好。
这让中国大部分的家长都陷入到一个空前的焦虑当中。
◇ 01 ◇
父母不要被手机替代
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太习惯去陪伴他去娱乐,去发展兴趣爱好。
于是,我们把手机丢过去了,让孩子养成了“错把手机当父母”的习惯。
他会有误认,以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心智模式在不成熟的时候,他会极其需要父母对他的爱。
这时,如果父母找到一个替代品去陪孩子——在今天,这个替代品常常是手机——所以,在不经意间孩子就错把手机当成了爸爸和妈妈。
不要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少年说》里的叶子健就说过类似的情形:
小时候我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样子。
因为每次我抬抬头,他们都在低头玩手机。
当我提出问题的时候,爸妈怕我捣乱,就把手机扔给了我,让我一个人玩。
这是一个孩子内心真实的写照。
所以,如果要想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首先要做的事——敲黑板——我们父母自己先不要成为低头族。
因为当我们成为低头族的时,孩子会习惯性关注到:爸爸妈妈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很高。
于是,他也想参与到你所重视的事情当中去,因为他要爱你所爱。
其次,让新型家庭冷暴力止步。
根据调查显示,20.9%的父母,在和子女相处的时候,经常看手机;70.8%的父母,与子女相处时偶尔看手机;只有8.3%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完全不看手机。
所以,孩子对手机产生深度依赖,其实父母有着推卸不开的责任。
很多家长都是一边玩手机一边陪伴自己的孩子。
在这儿,我给大家一个小方法——在孩子写作业和学习的时候,我们也看一会儿书。
这样你们就是一个学习型家庭。
否则,爸爸刷抖音,妈妈刷快手,孩子回到家之后说:凭什么就我自己写作业,这不公平,你们俩都能玩,凭什么我不能玩?
◇ 02 ◇
减少孩子接触暴力型游戏
在游戏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减少他和大型的暴力型游戏的接触。
因为游戏的本身是无罪的,那么有罪的是什么呢?
是游戏时的语言环境和网络上的暴力环境。
比如,我打的不太好,可能会被我的队友攻击:你怎么这么菜?你这么垃圾,你个小趴菜!
正是这些暴力的语言会让孩子的心理更容易受伤,因为玩游戏本身并不会让他受伤,但是队友的攻击则会让他很受伤。
所以我们与其让孩子在游戏中去获得这种心理创伤体验,不如给他设计一些更有意思的一些游戏。
开始敲重点了——一些家庭客厅的大电视里就有一些局域网类的游戏,比如益智类的游戏、动手类的游戏、运动类的游戏。
每天家里面有半个小时到50分钟的游戏时长,全家人可以共同参与,这将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全新体验。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既体验了运动,又收获了娱乐,更不会被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给伤害到。
◇ 03 ◇
真陪伴、不说教
什么意思呢?
你的陪伴是用全身心地去参与到他的每一个当下的体验当中去,而不是对他当下的行为指指点点、唠唠叨叨、妄下批判。
比如,点菜的时候我们会指责:这个菜不太好,那个菜性价比高;在孩子玩沙子时,我们就会说:沙子玩久了会把衣服搞脏掉……
那这个陪伴就是无效的。
再如,带着孩子去到了海边,又跟孩子讲:你下了水之后尽量就在边上走一走,不要到水里面去玩。
这个也是说教式的陪伴。
那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干嘛呢?
可以抱着孩子在海里面去玩耍,这个是父母完全参与进去的方式之一。
所以说,要陪伴不要说教——你参与进去的同时,不要去给他讲很多的道理。
因为你今天的目的不是给他讲道理,而是陪在他的身边,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 04 ◇
成长型陪伴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每一个孩子是因你而来,但不是为你而来。
他只是借了你这个载体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所以成长型的陪伴,就是我在陪伴你的同时,不仅仅你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你对生命充满渴望,生出更多的好奇和探索,而我会跟你产生共同的探索。
或者孩子在装乐高拼积木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跟孩子共同地去探索这件事情。
所以,陪伴就是放下你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全然的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当中去。
这样子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
∵
再说一遍:拒绝冷暴力,不要做低头族的父母。
不然的话,孩子会认为手机比你更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