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有一种看不见的创...正文

有一种看不见的创伤,叫“情感漠视”

发布于1月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有一种看不见的创伤,叫“情感漠视”
文/小易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经历了某些事,但在体验层面,未必真的经验了这些事,而是已经逃走了。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或咨询室里,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对于某些重要的人生事件,总是说不清楚,时间感充满混乱。

你搞不清楚ta的父母什么时候离婚,也搞不清楚ta第一次**待是什么时候。

这种时间感的混乱,和叙述的混乱,其实是主体逃离感觉的结果,也是经历的事情未必经验的一个直接证据。

这是因为,ta被剥夺了“自体感”。

01

活着是一种什么感觉?

自体感,是一个人得以体会自己活着的重要标准。

活着,不仅意味着呼吸、吃饭和睡觉。

有的时候,一种“我正在活着”的感觉,更加重要。

这种感觉具有身心二元性。

孔子说食色性也,食和色在说一种生理性的满足,也指向一种心理性的满足。

婴儿吃奶,同样也是一种介于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满足,一种混沌的尚未分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满足,是构成我们活着感觉的重要方面。

比如一种恐惧的唤起(看恐怖片、玩恐怖屋),一种**的感觉(蹦极、过山车)。

一种扩展性的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攀登人迹罕至的山峰、VR、120帧的电影),一种醉酒的微醺感。

或者情感关系中,一种暧昧的拉扯、甜蜜的热恋......

但感觉的唤起,不能直接转化为“活着”。

因为感觉需要一个主人,需要一个主体在主人的位置上,去经历和体验,最后拥有这种感觉。

而这种主体感的核心基础,就是一种自体感。

自体感的获得,需要主体不逃避不压抑,以真身去经验感觉,呆在感觉里。

我将通过一个例子,尝试分析一个人是怎样在环境中失去自体感的。

A是一位50岁的女性,生活在一个小县城,5年前退休。

现在,她帮着儿子带孩子。

在外人眼中,A不需要上班了,一家人有中等以上的收入,有体面稳定的社会身份,儿子的工作也很有前途。

大家都说,她是周围人里生活最无忧,日子过得最好,最没有心事的。

但实际上,A长期失眠,内心萦绕着一种不满足的感觉。

接下来,我通过展示一个对话片段,让大家感受A的状态。

02

我的痛苦

是一种矫情吗?

A:“我昨晚又睡不好,躺下好几个小时,才朦朦胧胧睡着。
其实我也不知道睡着了没有,中间好像醒过来了,也可能没醒,我也搞不清楚。
早上总是睡不够,但孙子要上学,我得起来伺候他洗脸吃早饭,***送他去上学。
当我有时间可以睡一个回笼觉时,我又睡不着了。
总感觉头闷闷的,心也郁郁寡欢。

心理学中,没有睡好,可能隐含着没有被照顾好的意思。

一是实际养育中没有被照顾好,二是一种没有被照顾好的内在心理现实。

我:“听起来,你处在一种半睡不醒的不舒服状态中。

A:“是的。
但每次跟老公说我没睡好,他都很不耐烦,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整天在家闲的,老是胡思乱想。

我:“你和老公吐露心声时,他似乎并不想体会你的情绪,甚至否定你的情绪。

A:“嗯。
其实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有点矫情。

我:“周围人的反馈都是你过得很不错,你不该觉得不开心,你也不该有睡眠的困难。
但这似乎否定了自我感觉的正当性。

A:“对。
我有时觉得我老公并没有在听我说话。
他像一个开关一样。
只要我一开口他就会觉得烦。

我:“当他觉得烦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A:“很委屈,也很生气,觉得他不关心我。

我:“当你说话时,实际上你希望他看到你的感受。
给你做一些回应?”

A:“对。
我希望他能看到我。
虽然我很爱孙子,但日复一日早起做饭,日复一日操心操劳,我也会觉得累,我也希望被照顾,希望听到一两句暖心的话。

到此为止,我对A闷闷的感觉,有一些初步理解。

这是一种跟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失去连接,自己的感觉和需求不能被看到,不能被满足后的心理状态。

她的失眠,和不能获得关注与照顾有关。

03

生活

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温水

我这里说的关注,是指婴幼儿期,妈妈对孩子的关注,一种情感性和照顾性的关注。

丈夫的冷漠与忽视,周围人的不理解,进一步激起A童年时遭受的“情感漠视”创伤。

家中长女的身份,让她比其他孩子承担更多责任。

她要做家务,要照顾弟弟妹妹,要学习成绩好,做个好榜样。

她的感受从来都被父母忽略,长久以来,她相信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是多余的。

童年的情感漠视,在A的婚姻家庭中又重新经历了一遍,导致她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入眠。

因为在她的感觉里,妈妈是不在的。

这种跟自己的感觉失去连接的状态,如果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自体感的缺损。

表现为不知道要什么,容易觉得空虚,活着没意思。

生活对A来说,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温水。

许多感觉的确认和镜映,可以帮助A重新找回自己。

而心理咨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共情的、无条件的倾听。

当咨询师充分允许来访者主体性的表达,ta那受损的主体才能在这种接纳和理解中,慢慢修复、愈合,重新凝聚起自体感。

最终,ta找到了自己,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生命才因此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可以说,A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被情感忽略、情绪躯体化所困扰的来访者。

ta们的亲密关系,往往会缺乏情感的连接。
在咨询中,话语的打开也可能会遇到困难。

这都源于来访者小时候,没有被很好的情感灌注过。

我在咨询中,主要会聚焦来访者的感觉和情绪,帮助来访者重新唤起感受、体验自己的情绪。

就像小麦一样,我们不断在咨询室中,言语化“情感匮乏”的幽灵。

通过话语的叙述,去一点点复活她内心的情感,从早年的困境摆脱出来。

允许自己去感受,允许自己做出由心而发的决定。

这个过程,就像给一道陈年未愈的伤疤,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再敷上膏药。

而每一个刺痛的时刻,我都会陪伴在来访者身边。

彼此携手,撑过难熬的、无措的、陌生的愈合期。

最终,迎来破茧新生的你自己。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有一种看不见的创伤,叫“情感漠视”小易

关注点赞
文章 1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