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科普之自证...正文

心理学科普之自证:“预言”往往成真的秘密

发布于23天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科普之自证:“预言”往往成真的秘密
文/不一样的天空

心理学科普之自证:“预言”往往成真的秘密


这几年网上有个热词叫“人设”,也就是给自己的人格特征做一个定位。

当然了,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词——“人设崩塌”,说的是如果自己的实际表现不能支撑人设的情况。

在心理学上,管实现人设的这种努力叫“自证”,也就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机制,我们主动去创造我们相信的事情。

◇ 01 ◇
生活处处有自证

经过上面我这么一说,你千万不要认为自证就完全是积极、正向的。
如果你打开始认为的东西就偏了,那它就很可能会一路偏下去。

我们来说一个职场中很常见的场景。
比如,你在工作中需要有一个新搭档。

可是,你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感觉他的眼神对你有隐约的敌意
于是,你认为这个人并不愿跟你合作。
当然了,到现在为止,这一切还都是你的臆测,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下面你就开始寻找证据了——你会琢磨搭档的一举一动,分析他每一句中的意思
哪怕是合作最通畅的时候,你也在担心他背后有什么图谋。

时间长了,你这种态度必然被对方所察觉,于是你们的合作关系几近崩溃,人际关系越来越对立。


于是,你可以得意了。
你一拍大腿说:你看,我的第一印象多准,这小子,打开始我就看他不是一只好鸟

实际上,你对他的第一印象准不准,这不太好说。
但是,无论如何,你这种态度,都会让你们的合作最后破裂。

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呢?

就是你打开始就不想跟他合作,在之后的日子里,你只不过是创造了你相信的事情罢了。
这就是自证


每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一套课程,你认为它对你很有帮助,或者它对你一点用都没有,这最后都要靠你自己去证明。

你相信一件事是真的,就会去不遗余力地证明它是真的,有人管这叫“预言”,也有人称之为“诅咒”,弗洛伊德说它叫“强迫性重复”。

那么,自证真的可以神奇地改变客观事实吗?下面我们来拆解一下:

◇ 02 ◇
自证的过程

先讲一下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拆解自证是怎样发生的。

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正在读小学。
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跟他说:

你这个女儿哪哪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跟着别人的意见跑。

比如昨天让孩子们做手工,首先要选颜色,你女儿本来要选红色,结果看到另一个孩子选的是蓝色,她也跟着选了蓝色。

我刚好看到了,一再劝她: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哪知,这孩子就铁了心认为蓝色好看。

其实,老师是有点儿担心孩子没有主见的,这个朋友明显也存在这种担心,他还问我: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有主见一点儿?

这个事情我是感觉有点怪的,他明显被老师带了节奏。
说女儿没有主见,我看未必——你看她坚决拒绝了老师,这难道不就是有主见的表现吗?


我的朋友听后才猛然醒悟,如果按照原先的理解,他一定会批评孩子不听老师的话,会教育孩子以后千万得听老师的。

这样一来,孩子反倒是真的会变得毫无主见。
这就会让“无主见”这个无中生有的观念变成一个活脱脱的现实了。


下面我们来一点一点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大致说起来就是四步:

-1.  假设先行
按照自己最初的假设,从一系列事实中筛选出来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多次表达了拒绝,但是老师和家长并没有看到这种拒绝的能力,因为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假设。

只要是不符合假设的事实,哪怕是它就摆在眼前,我们也视而不见。


-2.  裁剪证据

老师拿到“孩子没有主见”这个结论后,她就会收集孩子以往在这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孩子就是这个孩子的。

而悲剧的是:我们的记忆系统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它只会对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印象深刻。

上述案例中,有可能老师已经很长时间都认为这个女儿缺乏主见了,所以她能想起来的事情也就都是这方面的证据。


-3.  主动证实
这一步是自证的核心。

你会证明那个假设确实是一个问题,并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这解决的过程中,你发现原定假设有些站不住脚的话,你还会主动去加固它。
比如你认为孩子没主见,你就会一再批评孩子没主见。
结果“没主见”就真的成了孩子的标签。


-4.  执意行动

经常会看到在大热天,大人偏偏不让孩子喝冷饮,认为那样会感冒。

事实上,大人也没有尝试过那样是不是真的会感冒,但是他们就是坚信:那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尝试呢?

因此,孩子就坚持在大热天喝热水,结果孩子也真的是健康的。
于是,孩子喝热水就真的是健康无比的事情,而这又反证了:喝冷饮是绝对错误的

◇ 03 ◇
自证的危机

那你一定会说:万一相反的事实来打脸怎么办?

实际上,除非是打脸的事实来得势不可挡,一下子就戳破了我们的偏见。
否则,自证还会有新的活路,其中有一个自证的辅助机制就是化解反例——我们会用一些奇特的视角去化解看到的反对证据。

比如,你认为一个孩子学习不好,结果他却考了100分。
你就会认为:他的运气好,或者题目简单,或者是抄袭别人的

再如,你不喜欢的人获得了大片掌声,你会认为:那不过是大家的一种礼貌

你可不要想这只是一两个特例,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我的一个女来访者,她有一段时间认为丈夫有外遇,就天天翻看丈夫的手机,那结果自然是什么证据也没有找到。

但是,她说这是因为老公回家前把那些内容全删除了。


看到了吧?这几个机制相互配合,先拟定一个假设,然后裁剪所需要的证据,再通过主动证实或执意行动,自证就变成一个天衣无缝闭环,直至它成为事实。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科普之自证:“预言”往往成真的秘密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