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科普之退行...正文

心理学科普之退行:你真的在成长吗?

发布于10天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科普之退行:你真的在成长吗?
文/不一样的天空

心理学科普之退行:你真的在成长吗?


心理学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个人成长,成长就意味着个体人格的逐步完善以及各种能力的获得与增长。

但是,有些人长着长着就成了巨婴,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获得同步的成长,反而出现了多方面的倒退——好多能力逐渐削弱,人格变得脆弱和残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

◇ 01 ◇
退行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 依赖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没有独立能力,只有依赖他人才能活下去。
    显然,这主要是指幻儿时期,而且此时婴儿对于养育者的需要是非常便理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到三四十岁了,还要严重依赖父母,这就是所谓的“啃老族”。
    我们就说他是退行到了婴儿期。

  • 控制期:有些人会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个现象的背后可能是他想要去控制别人,这也是人格不独立的表现。

  • 成熟期:个体具备爱人和爱己的能力,有独立、自由的人格。

所谓的退行,就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退化到依赖期的表现。
虽然退行这个词对于大多数比较陌生,但是这种现象我们却是非常熟悉的。

比如——

  • 有些人一遇到麻烦事,就会睡大觉
    这是形式上的一种退行,因为婴儿就是总在睡觉的。

  • 不少成年人早早就搞起了无性婚姻,这是退行到未成年人的表现;

  • 有些成年人天天一张扑克脸、不苟言笑,这其实也是一种退行,因为他们的人格太弱,无法应付成年人世界的冲击,只能采用比较僵化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有人说,中国人过度热衷于美食其实也是要退行到依赖期,当然广义的美食还包括抽烟、喝酒、嚼槟榔等。

我们说,热爱美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热爱要以健康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

◇ 02 ◇
退行造成的问题

退行往往会造成很多心理与身体能力的丧失。
比如——

⊙ 运动功能障碍

曾遇到过一个刚上初中的男孩,因为被老师罚站结果就下肢瘫痪了,而医院的各种检查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应激造成的躯体障碍

有些心理专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这个男孩在潜意识里踢老师的冲动,而这种行为绝对是后果严重的,于是他只能用丧失运动功能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有些孩子文化课成绩很好,但就是体育成绩不好。

这很可能是这些孩子赋予了体育心理反抗的意义。
因为父母只关心文化课的学习,而压抑了孩子的体育运动。


⊙ 口吃

中国的口吃患者占总人口的1%,也就是全国至少有1500万人是口吃。

从心理学上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口吃患者是人格退行的表现。
怎么理解呢?

有一种说法是:超我赋予某种能力以堕落的意义
因此,个体会从心理层面打压、削弱甚至丧失此种能力。

比如,俗语称“君子讷于言”,个体可能会让自己变得口吃而显得自己是一位君子。


⊙ 记忆力不好

有些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实质是剥夺了孩子的记忆能力,结果就是孩子什么也没有记住,而父母自己的语数外都学得呱呱叫。

有些刚刚壮年的人都开始提前进入衰老期。
这些人的身体并没有大的器质性变化,而身心机能会出现了巨大的退行。
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刚刚四五十岁就显得记忆力不好。


⊙ 智力下降

智力不断提高是成长的核心标志之一,而退行的表现之一就是智力下降。

有人说中国人出现了全民智力大退行,主要表现为两种群体身上。

一种是学习不好的孩子
他们在潜意识里赋予智力各种不太好的意义,比如懦弱、狡诈、薄情等。
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无法学习好,虽然他们在意识层面上很高的学习好的愿望。

另一种是无为中年人。
这天空会有人认为智力是一种低级的境界,对之非常不屑。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浪费。


⊙ 丧失专注力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些方面有所作为,那专注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在不遗余力地损害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不断批评孩子不专注,要求孩子更专注。

这时候,孩子就会正在丧失专注力,因为在你的高压之下,孩子真正专注的事情就是你的压力本身。


⊙ 不愿上班

很多人认为星期一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要从娱乐状态转向工作状态。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会比较累、缺乏乐趣,还在于工作上的象征性意义,比如**&待、被驱使,或者工作意味着长大成人,而人心中就远住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小孩儿。


当然,应付退行的最好办法就是成长,或者成长最需要的可能就是永远给自己找一个人格榜样。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科普之退行:你真的在成长吗?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