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科普之自主...正文

心理学科普之自主性:青春期为什么难相处?

发布于8天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科普之自主性:青春期为什么难相处?
文/不一样的天空

心理学科普之自主性:青春期为什么难相处?


人的成长并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它更像是一排由不同阶段构成的阶梯。
不管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青春期都会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台阶。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过了青春期,想必你对上面的说法早就深有体会了——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他的身心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尤其是其间至少有五六年时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自从孩子到了十一二岁之后,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暴风雨般的变化期。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变化让我们心生恐惧。
因为孩子整个成了一个陌生人。

那么,什么是青春期呢?

◇ 01 ◇
青春期是个啥?

青春期不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还是生理学中的一个术语。

那么,青春期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呢?

它是由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
霍尔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学生,他们都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你可能知道:功能主义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人的发展与变化上,而霍尔的研究兴趣恰恰就是儿童以及青少年身上


霍尔注意到:十来岁的孩子身体会出现快速发育,而且随之心理特点也会出现一系列突变
霍尔深刻认识到: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成长、成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无论如何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因此,必须专门为这个阶段做一个单独的命名,这便是“青春期”。


从此之后,青春期这个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达成了共识:都用它来描述成长过程中那个生理与心理都剧烈变化的时期。

那么,一个人在青春期,心理会产生哪些明显的变化呢?

这个时期最核心的心理变化是自主性越来越强
那么,什么是自主性呢?

自主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我意识
之所以我们把这个词换成自主性,就是因为自我意识不太确切。

如果我们坚持使用“自我意识”,有些比较爱叫真儿的朋友就会说了:难道小孩子就没有自我意识?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小孩子也知道自己叫什么,今年几岁了,喜欢什么,有什么兴趣……也就是他知道自己是谁

◇ 02 ◇
自主性是个啥?

那么,这种小孩子的自我意识跟青春期的自主性有什么不一样呢?

你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的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吗?不算是有意还是巧合,形式运算阶段刚好就是霍尔所说的青春期

一个人从大约十二岁开始,就进入了抽象认知运算能力的阶段——他可以把很多具体的事物抽象成为相应的认知符号,再基于此进行思维。

当孩子具备了这种抽象认知能力之后,他也会把自我抽象成一个认知符号,不思索我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我在社会、世界中的位置,我有什么价值……


说起青春期的时候,总是能想起来《麦田里的守望者》。
书里有一段经典的情节,16岁的男主正处于青春期的厌世与迷惘中,觉得一切没有意思,想要自我放逐,逃离现实生活。

于是,作为告别,他带了妹妹去公园,他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不停地转着,是那么快乐。
他突然有了一个明悟,决定不走了。


这个场景形象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自我意识——

小孩子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

青春期由是抽象的沉思。

这跟霍尔观察到的情况恰好合拍: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常常大起大落
一会儿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儿又低落无比,觉得自己啥都不是;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会感觉自己孤独无助。

人就是在这种震荡中渐渐确认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这便是自主性的确立。

◇ 03 ◇
青春期的情绪

对于青春期情绪变化的心理学研究要感谢拉尔森和理查德,他们采用日常追踪测量法对各个年龄段的情绪进行了可信度很高的研究。

他们用数据证明了:青春期的积极情绪最少,比儿童和成年人都少

换句话说,青春期是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比如快乐、自信、满足等积极情绪只相当于儿童期的50%。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经常处于尴尬、被忽视、孤独之中,这些负面的情绪都是跟抽象的自我盯关的。

比如尴尬,小孩子会尴尬吗?当然不会的。
你让小朋友唱歌跳舞,他们说来就来,很快就可以融入进去,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

如果是让青少年做同样的事情,他就会带入别人的眼光,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表现,同时就会尴尬到脚趾头扣地。

这建立在一个人已经具有自主性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把自己抽离出来之后才能体验到的痛苦。


当然,青春期不只是青少年要历尽痛苦,这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极致的考验。
因为孩子要实现、验证自主性,他们就会不断跟父母对着干。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他都懒得去做,不过多少还是会做的。
但是,父母你还不能说,你说了他就跟你对着干。

这就是叛逆
说叛逆,其实是有点贬义的。
事实上,孩子的作法更可能是在求证,因为他不知道一件事情,到底是自己想做的,还是别人想让我去做的。

他不听父母的话,看看父母的反应,由此来判断这是谁的意志,这就是孩子在确认自主性。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儿。


父母对于叛逆这件事有意见,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这件事情不光是父母难受,孩子很可能也会不舒服。

你想呀,明明他肚子饿得咕咕叫,但他就是说不饿,这不是在折磨自己吗?

这时候父母忍不住要管一下也无可厚非——我尊重你的自主性,但你至少也要知道照顾自己吧


在这里,我们说:确认自主性时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能谈到具体的需求。

再用这个视角来看孩子吃东西,孩子的确是应该吃东西来解决生理需求。
但你如果一再催他,他就会认为你的权力越界了,他如果马上去吃饭就是屈从于你的意志,那他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但是呢?如果你看着他不吃饭也不去管他,那他还可能抱怨父母对他漠不关心。

所以,青春期就是这么拧巴,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科普之自主性:青春期为什么难相处?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