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拖延症:拖延怎么...正文

拖延症:拖延怎么成为一种“病”的

发布于8天前   {{plCount}}评论   {{actData.readnum}}阅读
拖延症:拖延怎么成为一种“病”的
文/不一样的天空

拖延症:拖延怎么成为一种“病”的


人类之所以能构成社会,语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或者说,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是眼见不为实,眼见更为虚的,不过是语言建构的产物罢了。

在心理学中,也是如此——不少心理学概念也不过只是一种语言建构的结果
比如我们本文要说的拖延症,这种煞有其事的病症,就是完全由语言杜撰出来的建构。

◇ 01 ◇
拖延症这样被“发明”

先说说,为什么我们指认拖延症只是一种建构,而不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疾病呢?

就像学历史时,大家嘲笑“神罗”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一样,拖延症本来也不是一种病

那么,到底有没有真的拖延症呢?

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极少数。
比如病理性的抑郁症引发的拖延现象,那就需要去做临床治疗了。
不过,这时候你很难说到底是在治疗抑郁症,还是在治疗拖延症了。


细追下来,“拖延症”也只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的词儿。
而日常的拖拉现象则早就有之。
比如暑假玩上一个半月,最后10天才开始疯狂补作业。

可是当时,并没有人把这种现象当作一种病,补作业无疑是痛苦的。
不过,生活就是这样吧,有张有弛,谁还是不是这样嘛?

顶多就是孩子挨家长或老师一顿K,说:你做事没这么计划

那个时候,这种现象虽然很常见,但也绝对不算个事儿——孩子在老师或家长的眼皮子底下,会好很多,但只要被盯得不紧,就会偶尔放飞一下自我。

你看,那个时候拖拉是很常见的,但绝对严重不到耽误事儿的程度,大家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国内,拖延成为一种病, 那还要说回到2006年左右。
而英语世界中,他们得“拖延症”的时间更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

那时,一个叫乔治·阿克洛夫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拖延与顺从》,里面说:一件事情的回报不明显,而要经历的痛苦很强烈,就容易形成拖延

实际上,阿克洛夫只是客观、中性地陈述了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可是,让国内的才子一翻译,它莫名其妙地就成了“拖延症”,摇身一变就俨然成了一种心理疾病。

细想这个事,翻译者一方面可能水平的确很low,连清北的教授都能把“校长”的威妥玛拼音翻译成“常凯申”,国内学术圈的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出现几个翻译失误那根本就不是事儿。

另一方面,这个词刚开始可能有自嘲,或者开玩笑的性质。
从此,人人皆有病,大家皆病友——谁有什么工作没做完,就自嘲一下:看我就是有点拖延症

如此一来,大家哈哈一笑,就都谅解了,而且关系也更融洽了。


不过,拖延症后来大行其道,却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就我个人而言,最初意识到这成了一种病,还要从2008年说起。
从这一年开始,真的有大学生开始找我咨询“拖延症”的事情,想请我帮他们摆脱这个“疾病”。

◇ 02 ◇
拖延症,很难摆脱

看到了吧?与十几年前的拖拉一模一样,但现在它已经被建构成了一种心理病症。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它的建构过程。

首先,“拖延症”这个建构带有明显的自我否定,容易让自己陷入内耗的死循环

虽然我一再强调:拖延症是被建构出来的

但是很多来访者说:我确实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你知道得这个病有多痛苦吗?


我当然知道这种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痛苦来自何方呢?是来自于拖延行为的本身吗?

显然不是,拖延症的痛苦来自于“我有问题”这样一个观念。


你再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当年写作业拖拉,被老师批一顿,大家说说笑笑就翻篇儿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嘛心性跳脱一点儿再正常不过。
孩子天性贪玩儿,这不是天性吗?

最多就是花在学业上的时间少一点,但其中绝对不至于包含强烈的自我否定。
甚至还可能有一点偷乐,从作业里偷了一点时间多玩一会儿,有那么一丁丁小开心。


但是,如果孩子被家长或老师批评为拖延症,那是一种什么情形?

那就是在说:你是一种病人——如果你不是被这种病拖累,那你应该学习成绩很好的

这在孩子听起来,就是在说你出现异常了,你是病人。
这是一种否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形成自我否定和对抗。
结果,他越来越难以专注,拖延更加变本加厉。


还有,在过去,我们虽然贪玩,可能学习不好,但至少我们可以玩得尽兴。

可是现在呢?我们生病了,我们玩都玩不好,一边玩,一边还要受到焦虑、自责、愧疚这些负面情绪的巨大消耗。

既然无法专注于正事,那就只能逃避——去刷手机、看视频、吃东西、做各种不相关的事情。

拖延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这些用来逃避的事情,往往要用他们要逃避的正事更枯燥、更痛苦。


就是在这种内耗之中,明明五分钟的回复邮件,不少人会拖上一星期。

在这一周内,他会把自己的所有软件全重装一遍,会把几年前想看一部剧刷上一遍,但就是不想接触回复邮件这件事。

难道是他在逃避“回复邮件”这件事吗?

不是的,他逃避的是“我有病”的想法。
所以,很多人会相信自己:有非常严重的拖延症,那不是普通的拖拉


小时候,我们拖拉一个白天,晚上却可以立刻启动去补作业。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的情绪负担。

可是拖延症却不是这样,我们拖延2个小时,接着我们恨不得再逃避一天乃至一个星期。
这就是一再的自我否定,是一种无限止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拖延症这种建构一旦形成,就很难摆脱。

因为它是一种很稳定的建构,它不仅可以自我证明,还要阻止你做试图改变的各种努力。

{{actData.zannum}}

评论

{{plCount}}条评论
评论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拖延症:拖延怎么成为一种“病”的不一样的天空

关注点赞
文章 0获赞{{authData.zannum?authData.zannum: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