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要暑假了,怎样管理孩子玩手机?

文/龙爸开讲
马上又要暑假了,怎样管理孩子玩手机?
每年暑假,都是父母比较抓狂的时候,因为神兽儿又要归巢了。
当然,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最不放心的就是:拿起手机,刷起来没完没了。
那么,假期中,父母该如何管理孩子于手机呢?
◇ 01 ◇
先进行爱的存款
我们先来说个案例。
有一个来访者,他的女儿上初一刚考完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
刚制定完学习的调整计划,想着暑假期间做一个提升。
可是,孩子在家学习总是专心不起来,动不动就走神儿,还开小窗跟同学聊天。
半夜了还常常偷偷在被窝里玩手机。
所以,这位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拿着手机,就特别的生气。
我相信不少孩子在居家学习期间,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父母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还是旗帜鲜明地建议大家:居家学习期间是亲子关系改善的好时机。
以前孩子都是放学后的孩子,就是放学后跟咱们见个面儿。
那居家学习的时候就由放学后的孩子变成了24小时的孩子。
这时候产生这样那样的一些矛盾或者碰撞,是特别正常的。
既然居家学习是亲子关系改善的好时机,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你得让孩子动起来。
我们发现在家里多劳动的孩子,他对这个家庭的归属感更强。
让孩子多运动、多活动、多干活。
这是一个开动身体的过程。
当外在动起来,丰富起来的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他会更安宁,他的注意力会更高。
我想让大家知道的就是:咱们得想办法让亲子关系好起来,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让学习或者玩手机变成亲子之间的对抗。
一提到学习就鸡飞狗跳,一提到玩手机就痛苦万分。
家庭生活它不仅仅是学习和玩手机,它还有别的事情。
比如在家里总共有十件事情,其中两件事情你们亲子认识不一致,那我们可不可以先从那八件事情开始呢?
同时需要让咱们的家庭生活丰富起来,保证正常的作息时间,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学习……与其在家里纠结难受,不如找到能沟通的地方,找到改善亲密关系的方式方法,把这一切变得好起来。
◇ 02 ◇
管理手机
当然,居家学习期间,减少手机的干扰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比如说让手机隔离,就是尽量让孩子和手机不要共处一室,学习就是学习的,不要把手机放在旁边。
等亲密关系有一定改善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提出来一些建议和要求,比如玩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这样做只有一个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延迟满足孩子玩手机。
让孩子等上一会儿,他玩手机的欲望可能就会大大的降低。
而不是毫无规则,家长动不动就着急,简单、直接、粗暴,或者反复的唠叨,让孩子的脾气也是一点就着。
同时我们要尽量让手机少点红色——关掉手机里所有的消息提醒的开关,让手机少点红色,减少对孩子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可控的、可以去做的。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最好是孩子们围着大桌子一块儿学习,这样就有了一种群体氛围。
孩子在客厅里学习时,家长也可以在大桌子的一角做自己的文件,这样孩子能看到父母努力的样子,家长也能看到孩子学习的情形。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咱们能及时的跟进;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如果需要集体学习同一内容的话,最好使用大屏幕或投影,保持3米以上的这种观看距离。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尽量也得搞个平板的支架,让孩子有一种学习的仪式感。
学习之余,可以玩会儿手机,还可以干点别的事情。
那干什么事情呢?
一般我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饭,这时有分工、有协作。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体会到的那种沉浸感和彼此协作的状态。
当然,这也可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有没有玩手机、有没有写作业,盯着成绩的高低,你尽量地多发现孩子的一些优点和其他需求。
比如有些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哪儿都好啊,就是学习不好。
真的是这样的吗?咱先把“哪儿都好”落实到实处。
但是据我的观察:哪儿都好,就学习不好的孩子,是很少见的。
如果真的哪儿都好,就学习不好,那反倒简单了,只用提高孩子在学习上的内在驱动力就行了。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探讨一些国内外的大事,一起看一些经典的电视剧等等,这样亲子间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可探讨;在家里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参与权,甚至是决策权,让孩子觉得在家里边少了他不行,少了他好多事儿整不好。
孩子有这种向家人靠近的感觉,在家里能享受到幸福生活感觉的时候,内在的对抗、矛盾冲突就少了,外在的行为就会更加流畅起来。
当然,在居家学习期间,我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大家生活一定要安排的丰富一些,千万不要变成天天大眼对小眼儿,就盯着孩子的衣食住行用学玩。
你天天盯盯盯,最后盯得人家都要疯掉了,家庭生活一定是一地鸡毛。
作为大人,我们把注意力放自己身上,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给孩子们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进行更多的交流。
这样,一切都将回归本位,生活才会重新美好起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