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会说:“不要你管?!”

文/龙爸开讲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会说:“不要你管?!”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一言不和就甩一句:不用你管。
然后呯一声把门摔上,彻底不谈了。
这对于家长来说,实在是太扎心了。
大部分家长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忍不住要火冒三丈。
而实际上你的暴跳如雷,对于亲子关系并没有任何帮助,无非是自己发泄一通罢了,还会让你们的亲子关系陷入死循环。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在这里我给大家三个锦囊足以应对你家的“熊孩子”,它们就是:忍、等、稳。
◇ 01 ◇
忍:别乱了方寸
首先我说的第一个关键字:忍。
那么,要忍什么呢?
忍住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当场爆发。
当家长听到孩子说出“不用你管”时,难免不被孩子给激怒。
在这儿我要提醒你:千万不要被孩子带了节奏,不要一点就着、乱了方寸。
因为这句话的重心你得明白:重点在管字,而不在于你这个字儿上。
说白了就是:他们不要任何人来管“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您看,这孩子基本都是很生气的时候说这话,那又为什么生气呢?
因为他们觉得被管的太多了,被管的感觉还特别不舒服。
这时候,谁还去顾及——
管的内容是不是合理?
谁在管?
有没有资格管?
在那一刻,这孩子是管不了那么多的,于是就口不择言了。
实际上,孩子说出“不要你管”时,往往是有潜台词的,我们要探寻孩子内心更深层的缺失。
有位来访者就非常苦恼:女儿动不动就说“不要你管”,甚至还说你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他当然就特别生气,恨不得当场就狠揍她一顿。
这位爸爸就搞不懂了:我是你爸,而你还没有成年,我不管你谁管你?
看过上面的简述,你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案例的背后肯定有故事啊!
还真让你说对了,这个女儿从小就是留守儿童,那时父母天天跑到外地做生意,把孩子丢给了外公外婆。
直到初一的时候,女儿才被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但是,这时候孩子人格的底色已经形成,很叛逆、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亲子之间的冲突不断。
你看,说实话这个事情真不赖孩子。
我就跟这位爸爸说:
找个机会吧,你问孩子一句话——
“你真正想说的是不是‘爸,在我小的时候,在我需要你们陪我的时候,你们去哪里了?'”
后来,这位爸爸说,刚开始孩子不愿谈这个事,一直回避。
好在,通过他耐心地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后,现在孩子再也不甩“不要你管”的狠话了。
当然了,青春期的孩子甩狠话还跟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有关。
负责人类理性思维的是大脑皮层,而负责人的情感、内心感受的是大脑边缘系统。
而孩子要到二十多岁,大脑皮层才会发育成熟,也就是说:整个青春期内,孩子的理智控制能力都比较低。
就像刚才那个女孩,她的大脑边缘系统中,隐藏着太多对父母缺失的愤怒。
当父母对她提要求,又对她讲大道理时,曾经的这些愤怒就一下子被点燃了、被激发了。
这时候,她的理智控制能力还很弱,因此,就没办法考虑到:你是我的亲爹亲妈呀,我不能对你们恶语相向。
在那个愤怒的一刻,这些东西她是完全管不住的、顾不了的。
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我们的理智控制能力是健全的。
所以,咱们要先学会控制自己,千万不要把你的无知、把你的愤怒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更不要被孩子所激怒。
◇ 02 ◇
等:待一切归于平静
第二个关键字:等。
等什么呢?
首先,要等彼此的情绪都缓和下来。
当理智重新占领高地时,我们父母才能够理解孩子,听懂狠话背后的“话中有话”。
亲子冲突的本质,其实就是: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在上面的案例中,其实女儿很痛苦。
她说:
爸爸妈妈,你们说要好好念书,难道我不知道吗?可我念不进去。
一说到学习,你总说我不认真,总要我补一大堆的课。
可是,在我小的时候,你们忙着赚钱,没办法照顾我。
看见人家爸爸牵着小朋友去上学,一起去公园,我就特别的羡慕他们。你们早到哪里去了?现在才来对我唠叨。
这是孩子的想法。
那父母的心里又想什么呢?
他们说:
孩子,我们忙着做生意,每年过年过节都会回家看你,还有外婆不是很疼你吗?
是因为她疼你,我们才放心把你放到外婆那儿的呀!
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孩子,我们怎么可能会不爱你呢?你想哪儿去了?
还有,我们每天是忙忙碌碌的,为了什么?你看你这么大了,怎么一点道理都不懂?
你是我们的孩子,你才十几岁,我们怎么能不管你?
我不管你,谁管你,你能自己生活吗?
所以经过这么一对比,这问题就来了——
双方的说法简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们的沟通显然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所以,当孩子说“不要你管”时,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的愤怒情绪——一种小时候没有爸爸妈妈很好陪伴的这种愤怒。
这时候,你作为父母一定要“等”一下,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不然你的怒火除了把孩子灼伤,别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等的另一层涵义,也是在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这时,你再跟这孩子去聊刚刚发生冲突的相关问题。
比如去聊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在身边,以及你是不是感觉很孤独,甚至感觉被抛弃。
也就是说:你做父母的,要学会跟孩子共情,这样孩子对父母信任感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然后你才能跟他去谈别的问题。
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等孩子的成长。
这时,孩子还小,他们大脑神经发育、思维、生活经验都还不足够,我们不要指望一下子他们就能听进去。
等有一天这孩子长大了,遇到挫折了,就会想起父母跟他们说的话、讲过的道理。
毕竟播种与希望不可能在同一个季节——春天播种,一直到秋天才能收获,不是?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静待花开。
◇ 03 ◇
稳:做一个镇海神针
做父母的你要稳如泰山,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家的安全。
即便的确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陪伴不够,内心颇有些愧疚。
但是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你也不要有太多的内疚,更不要因此去故意去讨好孩子。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如果父母总以内疚或讨好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够强大,家的安全不够牢靠,就会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十来岁的孩子都有相似的特点:
嘴硬、很自我、要自由、要独立、不要被管。
但是孩子的心灵深处,依然是非常渴望依靠自己的父母。
就算孙悟空那么调皮捣蛋,当他被菩提祖师赶出师门、不再管他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非常难受,也还是流泪了。
当孩子抱怨、赌气说不用你管的时候,咱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听到孩子内心还有另外一个声音:我需要你们陪伴。
当孩子说“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的时候,其实他们内心想要说的是:赚钱比我还重要吗?
孩子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Ta还不懂生活的艰辛。
谁都不容易,对吧?咱们做父母的不仅要赚钱养家,还要去猜孩子心里想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你忍住你的情绪,给孩子稳如磐石的安全感,等待他长大成人。
这远比你大发雷霆、抱怨孩子不懂事儿要来得有效。
最后说一个有点怪的现象:
从小老惹父母生气的孩子,长大后更愿意回家去看老人。
而那些从小不吵不闹、特别懂事的孩子,成年之后往往就不太爱回老家,即便回家也坐不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