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孩子爱哭?给他来...正文

孩子爱哭?给他来点“钝感力”!

发布于9月前    0评论    19阅读
孩子爱哭?给他来点“钝感力”!
文/龙爸开讲

孩子爱哭?给他来点“钝感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令父母挺糟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动不动就哭,一副弱鸡相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主要是两点:

一是孩子确实有点脆弱。不管是天性,还是被培养出来的,反正是经不过挫折;

二是孩子太敏感了。别人稍有动作,就会对他形成巨大的冲击。

第一点跟我们经常说的抗挫力有关,第二点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我们只说一种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增强脱敏,培养钝感力

◇ 01 ◇
什么是钝感力?

那么,什么是钝感力呢?

说实话,起初对于这个词,我是颇有些不屑的。因为一听,就是浓浓的岛国味儿,满满都是舍本逐末的聪明劲儿。

后来一查,还真没错,首先提出这个词儿的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字面意义说的是迟钝的能力,也就是与敏感相反的能力。

渡边淳一说:这种能力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好处。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性格敏感和心思敏锐的人就会更容易受伤。所以我们就要修炼自己的钝感力,避免自己受伤。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完全忽略了敏感的背景和原因,尤如建造一座空中楼阁,就像对一个胆小的人说“你要强大,你要勇敢”一样毫无效果。

所以,增加钝感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要命,需要一套体系化的方法。不过,好在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小有心得。

我把它们归结为12个的纯干货——一缩一放、一躲一认、一笔一画。干货有点太干了,听不懂了,对不对?没关系,让我们来一点一点拆解。

◇ 02 ◇
一缩一放

一缩,就是缩小让孩子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了”的这个错误范围

比如,孩子今天被家长或老师批评了,那就要引导孩子明白:他们批评的并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的某一个错误行为

增加钝感力就是要把错误缩小到具体的事情、行为甚至动作上。这个真正的错误点才是他要去修改、改变的东西,而不是由此否定他自己的人格,觉得:我是不是做什么都不对?

简单说一说就是让孩子明白:具体的问题出在哪儿?而不是扩大错误从而否定自己。


至于一放,则是指放大事件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这件让孩子变得敏感充满担心的事情,如果放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里,那还算个事儿吗?

比如一向学习很好的他,却在某次考试中考砸了,他觉得好丢脸,不仅对不起家长和老师,还觉得在被同学们嘲笑,这件事就成了他的心病。

但是,如果把这一次考试放在更大的空间,比如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的范围内,那么这一次考试还会那么重要吗?

再放到更长的时间中,我都不说下一次的大考了,哪怕是放在一周之后,那这场考试带来的影响还会有那么严重吗?还会有人对他的成绩指指点点吗?


当然,现在和孩子说那些成年人的感受可能有点早,但是毕竟:

当他长大之后,再转回头回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些焦虑,就会发现它们对一个人的成长根本没有影响,甚至他可能都想不起来了。

总之在孩子学会一放之后,就会发现当下觉得很难做的事情,在放到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中后,就会从大西瓜变成了小芝麻,不算个事儿!

所以这“一放”是要教孩子明白:一切敏感事件都有它的时效性。他完全可以提前卸下这种负担,享受当下的美好。

◇ 03 ◇
一躲一

这中间的四个字,也就是“一躲一”中的一躲,就是要躲开他人的情绪,不为别人的情绪化买单

举个例子,就是我刚刚说“一缩一放”时,一缩是要缩小到准确的行为上。但是,你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了别人——

当别人有很极端的情绪时,他不管是不是你的错,就直接痛骂你“干啥啥不行”,说你“朽木不可雕”,从根源上否定了你的全部价值。

所以,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评价时,不用怀疑自己,因为此时的对方正处于癫狂之中,他陷在自己的情绪里,以贬低别人的方式抒发他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对方说的所有贬低你的话,孩子都要学会躲避,一耳朵进一耳朵出,等他怒火散去,再找机会进行理性讨论,通过一缩来定位错出在哪里,加以改正就好了。


至于这个“一躲一认”中的“一认”,说的是:要学会认清自己

要明白:别人的评价只是了解自己的一个维度而已。自我认知通常需要两个方向进行完善:

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就是他人评价

但是他人评价往往是非常主观的,很可能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相互冲突。比如孩子觉得自己擅长沟通,而别人的评价却说他的情商低。

这个情况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只是:孩子对这个人开了一个不太得体的玩笑,而对方抓小放大,因为孩子这一句无心之失,就鲁莽地判断他是一个情商低的人

这样的他人评价明显有失偏颇,不足以成为判定我们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人的标准。


如果孩子被这样的评价带了节奏,就会贬低自己,就会越发地敏感脆弱。

所以保持清晰的头脑,及时认清自己的价值,可以有效帮助孩子进行脱敏。

◇ 04 ◇
一笔一

说过上面四组词后,“一笔一划”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就是记下别人喜欢你表扬你的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动笔,实在是一个加强记忆的好习惯——记录下那些让孩子开心的事情和优点,可以让他尽快走出那些耗死人不偿命的坏情绪。

毕竟当情绪的瓶子装进了让孩子快乐的、表扬的声音时,那些刺耳敏感的声音就没那么容易钻进来了。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不间断的自我鼓励,让好的更好,优点更优


通过一缩一放、一躲一认、一笔一划后,要帮助孩子明白:增加钝感的重要前提是现实感——既不过度敏感,也不能过度地钝感。

平常说的“神经大条”、“没脸没皮”就是过度钝感的体现,这也不好。

要帮孩子形成对现实具体的感觉,不要去捕捉那些并不存在的额外感觉——

对别人的话语和动作进行过度解读,并延伸判断自己“是不是不被喜欢了”;

更不要把这种“他不喜欢我”的感觉延伸到“我是不是哪里不好”:

进而再演变成“我不被别人喜欢”的错觉。

当孩子总是感觉到“不被喜欢”的时候,那就糟糕了。

这个时候他会小心翼翼地捕捉所有“我不被喜欢”的信号和迹象,于是他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了。

破局之法是:如果发现孩子产生了“我不被人喜欢”的感觉时,那就需要帮他去捕捉一些例外的情况——那就是“我被喜欢”的感觉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一笔一划地记录下别人对他的好感觉,加深“我是被喜欢”的感觉

这样就可以增强我说的现实感,让孩子记住每一种好的体验,从而有效摆脱敏感状态。

0

评论

0条评论
最多100字
孩子爱哭?给他来点“钝感力”!龙爸开讲

文章 1获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