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效应:如何增加孩子的驱动力?

文/龙爸开讲
脚手架效应:如何增加孩子的驱动力?
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很失落——孩子不愿跟自己呆在一起,聊天也经常是话不投机。
实际上,父母注定要与子女渐行渐远,这是世上唯一的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
既然分离是宿命,那为什么不及早做好准备呢?本文我们就来聊聊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那些事儿。
◇ 01 ◇
脚手架效应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心理学原理——脚手架效应。
什么是脚手架,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就是施工现场为了方便工人操作而搭设的各种支架。
脚手架在施工场地中经常会看到,但这与我们养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养育孩子就是一个穿越十几年的施工现场——
孩子小的时候,你相当于是在打地基,要对孩子开展规则教育,要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稍微长大一些,相当于是建造承重墙等各种架构的过程,这时我们要致力营造良性的互动关系。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终归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别人家”的孩子。
建造大楼需要各种方便施工的脚手架,那么教育呢?也是需要给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脚手架,这就是父母让自己成为孩子脚手架的过程。
一个脚手架的光荣来自于方便工人作业,提供稳定的支持,保障工人的安全;一个合格的成长脚手架呢?就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稳定的支持确保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进行心理咨询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家长来抱怨孩子的各种问题。
虽然听起来五花八门,但无非是各种孩子不自主罢了。
比如——
低年龄的家长爱说孩子太粘人,什么时候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那些事儿就好了。
或者说孩子不爱学习或者太爱玩手机怎么办?
而这些其实都跟亲子关系的边界有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亲子关系边界的问题呢?
实际上,多数时候,边界问题跟驱动力有关。
首先,是内驱力。
要让孩子主动去完成一件事儿,不管是生活上的自理,还是学习上的自觉,都至少需要有两个动机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主动去完成的意愿;
做事情本身的乐趣。
其次,是外驱力,就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奖惩反馈、塑造方法等等物质、精神刺&激来实现驱动。
经常有家长说:孩子在做题的时候,简单题目写的可快了。
但是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躲,总觉得太难了。
你看这种情况下,孩子主动去完成的意愿并没有大的问题,但是题目太难的话,他做事情的乐趣就没了,所以他才不愿写作业。
◇ 02 ◇
内驱力不足
我们说,内驱力不足大多原因可以归纳为畏难——这件事超过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畏难,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积极经验。
首先,要界定的是问题难度。
通常而言,事情的难度和成长意愿其实是成反比的。
家长从成年人的角度考虑,都觉得这问题好简单啊!但是孩子可能就是卡住了、束手无措,这时孩子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学校里,这种情况太常见不过——孩子作业没做出来,老师就会评价他:连这个你都做不出来?!
第二,换一个方向进攻。
应该避免让孩子吭哧吭哧自己一直做题,却不敢跟你说自己的困境。
家长要在孩子的自信心上做点儿工作。
比如,咱们绕开这一题,能不能从简单的那一道题开始呢?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这样能让他习得积极的经验,只要让孩子能够得到一两次正反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逐渐爆棚。
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他就敢去尝试了。
他尝试的越多,越做越好,也就不会再去畏难了。
第三,我一直都在。
失败或做错的时候,其实都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好时机,在学习上同样如此。
因为这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真心不容易——人性的弱点,就在于无法接纳别人的错误。
可是,这又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好的家长就是一个容器。
当然,这里说的容器并不是让你拿来盛水存粮的,它指的是涵容——我失败你能够包容我,涵容我的犯错,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容器,对吧?
所谓高情商的妈妈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孩子觉得很难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坐在他身边,默默地陪伴他,容纳他的畏难情绪。
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很难?
是的,如果我是你,可能也会害怕,但我们一定能找到方法打败它。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问题可多了,比如学业压力大、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矛盾……这时不管是预防,还是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都需要与孩子建立战略同盟。
比如,家长可以用角色扮演去体验一下孩子的处境。
通常我们大人不能理解孩子处在学习的高压下,会有多么崩溃。
他认为你又不会做题还喜欢瞎指挥,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你要想办法去想象一下:孩子在学校里面呆一天是什么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还是个孩子,我们需要蹲下来看一看,体察一下孩子的视角,这样才能更理解到对方。
另外,应该保持适度的亲子沟通,要跟孩子有一个固定的聊天时间。
你们发现没有?孩子小的时候,你们特喜欢腻在一起,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增加亲子沟通的机会,让它成为一种仪式或习惯。
比如,每周找个固定的时间,聊聊孩子的话题——
在学校里面新认识了谁;
喜欢或讨厌哪个老师,哪个科目难或易:
最近的心情怎么样……
◇ 03 ◇
外驱力不足
有的时候孩子恐惧,他不敢去面对问题,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依赖心理——
这道题我做不出来,最后你一定会帮我做。
所以,我只要一放弃,就轻松了。或者,我到时候去学校去抄别人的呗!
或者,我等老师讲题吧,我干嘛要自己苦思冥想?
这个时候我们要管住嘴、迈开腿、做助攻。
具体的做法就是要给孩子传递一种“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信号——你做不出来,你自己是要承担你的责任,哪怕是老师批评。
如果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在乎,那就不是他怕批评,而是你怕。
这个坏毛病惯不得,否则,从此他的一生,都是你的事儿了。
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这三个词——
第一,管住嘴,别没事瞎别评价、乱贴标签,而是应该去多问一问孩子:你想怎么办?你是怎么想的?这比你轻易给出解决方案更重要,拜托一定要记住:
你是要让孩子自主,而不是你事必亲躬。
第二,迈开腿,你别随便上手帮忙、轻易干预。
我有个朋友,他们家孩子特别自主,从细节就能看出来。
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他就让孩子自己用手抓饭吃。
很多家长会说:呦!多脏呀,不卫生,我来喂!
但是我这个朋友就坚持饿孩子。
吃饭是一个人的本能,孩子饿了就会吃——一开始用手抓,慢慢就会用勺子了。
当然,谁都不是生而知之。
所以,你需要教会孩子具体怎么吃、怎么做,你要一步一步让他知道。
但是,父母的作用就是促成——我可以教你怎么做,但最终吃饭还是你自己的事儿。
所以,你不在这个时点吃东西,饿了就是你自己的事儿。
第三,做助攻,做好孩子成长的脚手架。
家长可以创造机会、提供知识,帮孩子去分析得失、风险和代价。
但是,最终的决策权是孩子自己的,要由他自己做决定。
比如,你可以把几个关键的思考点提示出来,建议孩子去权衡。
也可以先问孩子:那你现在觉得应该怎么办呢?然后对孩子的想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再说自己的建议。
学会问“你是什么感受?”,其实这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
当然,这也是一种情商训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