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怎么被原生家庭影响?

文/龙爸开讲
孩子性格怎么被原生家庭影响?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太火了。
于是,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就经常会想:到底孩子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 01 ◇
孩子社恐吗?
以前我一个学员,他总是认为儿子太胆子,不善于跟人交往——
我跟孩子说:“快跟叔叔阿姨问好!”
但是孩子总是躲在我的背后,怯生生露出半个小脑袋,怎么跟他说都没有用。
儿子过于腼腆了,不愿主动跟小朋友或者邻居家的大人说话或玩耍。
这位爸爸为此十分担忧,他做过各种努力,比如把孩子送去演讲训练营练习说话的胆量,鼓励孩子去主动和小朋友玩……结果试过几次后,孩子反而越来越胆小内向了。
他问我:老师,我该怎么办?怎么可以让我的孩子变得大方开朗一点?
我看着他一脸愁容的样子,问:那你自己呢?你自己是一个开朗外向善于交际的人吗?
这位爸爸说:我不算吧,我是一个理工宅。
也有几个朋友,但是不太善于进入陌生人的圈子。
我问他:那孩子的妈妈对“孩子内向”是什么态度呢?
他说:孩子妈妈觉得倒没什么,她认为这个年纪的孩子这个样子很正常。
这时,我就明白了,我笑着跟他说:
让我猜猜看,孩子的妈妈性格应该跟你不太一样吧?
她是不是比你要更外向,更擅长社交一些呢?
爸爸说:确实是这样,孩子的妈妈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人缘很好,很容易交到朋友。
后来我提醒这位老爸:
其实孩子的内向腼腆随你。
你之所以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其实是你的内心深处不接纳自己罢了。
你很希望自己能够改善,但是自己却做不到。
所以你把对自己的期待投射给了孩子。
不得不说,这个爸爸是富于理性思维的人,他一听我这样说几乎是立刻就觉知了——
他马上看清了这个让自己无比揪心的问题,本质不过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内向。
其实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他决定先放下对于“要求孩子外向”的执着,然后试着接纳自己的内向。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与儿子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好了,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我想:这才是亲子关系的最奇妙之处吧。
◇ 02 ◇
补偿与传承
通过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我们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自己。
看上面这个小案例,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动能——
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传承与补偿。
传承,表现为孩子性格特征上跟爸爸妈妈特别像的那一面。
比如上述故事中那个宅男老爸,有了一个和他相似、不太外向的儿子。
再比如——
一个比较雷厉风行的父亲,生出一个做事讲效率的孩子;
一对谨慎认真的父母,孩子也可能会事事非常小心。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传承其实就是父母有怎样的特质,而孩子会有完全类似的特质。
传承的本质,是基于孩子内心深处的高度认同,并在无意识之下把父母的特质克隆下来。
那补偿呢?
补偿,表现为孩子的性格特征跟爸爸妈妈完全相反的另一面。
比如——
一个抠门的爸爸,儿子却特别大手大脚;
有洁癖的妈妈,却养了个超级不讲究的娃。
你看,孩子呈现出与父母迥然相反的特质。
其实,这不过是因为孩子在内心底层拒绝、看不上父母的某个特质,于是选择去到和父母完全不同。
◇ 03 ◇
何时补偿?何时传承?
那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选择认同、传承,什么情况下孩子会选择抗拒、补偿呢?
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
而且即便是同胞的兄弟姐妹,也可能有些孩子选传承,有些孩子选择补偿。
比如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哥哥认同父亲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性格和父亲相似、脾气暴躁的人。
而小儿子可能更认同温柔善良的母亲,抗拒厌恶父亲的暴力,觉得父亲伤害了家人,暗暗发誓决不如此。
然后,他的性格慢慢地就真的变成竭力避免冲突、习惯忍让的好脾气。
实际上,传承与补偿往往以组合套餐的形式附着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比如前面说的那个小儿子,他决定成为一个与父亲不一样的人。
于是,他极力的退让、避免冲突,让自己变成一个好脾气的人。
但是,这很有可能只是表象。
在最亲密、最安全的关系中,他往往会表现出和父亲一样的暴躁特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在工作关系、朋友、同学中表现得和善且有担当,而在家庭中又常常是疏离或暴躁的。
这是很让人崩溃的现象,很多成年人有一天惊恐地发现:他们最抗拒父母身上的那些特质,居然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我们性格形成中,一边抗拒补偿,一边认同传承,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表面上很强势的人,其实底层多是虚弱的——真正强大的人不太会用强硬的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所以,一个控制欲强、暴躁的妈妈,她所有的强势都不过是为了掩盖她内在的虚弱。
于是孩子在妈妈这里收到一对矛盾的信息——
底层的虚弱和外部的强势。
这时候如果孩子传承了妈妈的强势,那么两个强势的人势必冲突不断。
可是假如孩子补偿了妈妈的强势,他会成为一个小心翼翼、听话顺从的孩子。
这样家里就没有冲突了吗?
你如果真这样想,那就无邪了。
这个冲突只是推迟了时间罢了——当有一天孩子长大,而强势的妈妈看到孩子依然胆小没主见、无法独立,难免就会失望和愤怒一齐涌上心头,火气随之而来。
这种无名火表面上是她不能接受孩子的软弱无能,本质上是她不能接受软弱无力的自己。
如果这个妈妈有觉知力,当她能够看清这一点时,就可以试着接纳自己,承认和看到自己内在的虚弱。
有时候妈妈那样凶你,是因为妈妈自己的担忧,妈妈也有很多做不好、做不到的事情。
当她能够走出这一步时,她就不用再以习惯性的强势来面对孩子,而孩子也不需要再成为那个补偿为怯懦的人。
如此一来,亲子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效果,往往会神奇地、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